高原气象-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http://www.gyqx.ac.cn zh-cn http://www.gyqx.ac.cn/CN/current.shtml http://www.gyqx.ac.cn 5 <![CDATA[<div align="left"> <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SimSun;">岭南地区两类典型森林下垫面地表通量特征比较研究</span> </div>]]> http://www.gyqx.ac.cn/CN/abstract/abstract4299.shtml 利用珠海凤凰山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陆气相互作用通量观测塔201510月至20167月的观测资料和广州增城丘陵灌木林陆面过程观测塔201410月至20157月的观测资料,对两类森林下垫面的能量通量、波文比、碳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季丘陵灌木林(增城站)的感热占主导地位,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珠海站)感热和潜热相当,湿季随着降水增多,两类森林下垫面的潜热占据主导;在干季丘陵灌木林的感热和潜热的平均日变化波动比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波动稍平缓一些;两类森林下垫面在干湿季的夜间都出现了负感热,个别时刻有逆湿现象产生。干湿季波文比在夜间波动较大,白天波文比为正值,波动较小;干季白天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波文比小于丘陵灌木林的波文比;湿季白天波文比都小于1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碳通量变化范围比丘陵灌木林更大;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固碳能力比丘陵灌木林的固碳能力更强。干季增城站下垫面的丘陵灌木林的碳通量小于湿季;珠海下垫面的次生常绿阔叶林湿季的碳通量略小于干季,这可能与珠海站的天气状况和通量贡献区域方向有关。]]> <![CDATA[<div align="left"> <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宋体;">基于地理地形因子动态调整的复杂地形区雷达定量估测降水技术</span> </div>]]> http://www.gyqx.ac.cn/CN/abstract/abstract4296.shtml 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可以提供时间连续、水平分辨率高和覆盖范围广阔的降水产品,目前已成为气象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当前针对不同地区雷达估测降水的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复杂地形区的雷达降水估测效果仍需改进。本文针对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复杂地形区雷达降水估测,在固定经验Z-I关系、云分类经验Z-I关系、回波分级统计Z-I关系3种已有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准稳定移动窗口的地理地形因子实时动态调整降水估测订正算法,并利用2017—2018年汛期临夏地区降水天气个例开展估测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未经订正算法估测降水值往往较实况观测值偏小,而经过订正后的估测降水平均值与观测实况较为一致;不同算法对于小量级降水估测的累计概率分布(CDF)与观测实况偏差较大,而随着降水量级逐渐增加,估测降水的CDF与实况观测逐渐接近,基于回波分级统计Z-I关系的订正算法估测性能更为稳定;不同算法估测降水量的误差差异较大,未订正算法对所有降水以低估为主,基于回波分级统计Z-I关系订正算法和基于固定经验Z-I关系订正算法的整体估测偏差较小;未经订正算法对对流性降水天气主要降水落区估测较好,但对降水强度估测较差,而订正后估测效果明显提升,基于云分类经验Z-I关系的订正算法对于对流性降水天气估测能力更佳,特别是对短时强降水的估测能力效果较其他算法明显更优;未订正算法对于稳定性降水量级估测较弱,而经过订正后估测结果与观测实况更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