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 http://www.gyqx.ac.cn zh-cn http://www.gyqx.ac.cn/CN/current.shtml http://www.gyqx.ac.cn 5 <![CDATA[<div align="left"> <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SimSun;">“</span><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SimSun;color:#0D0D0D;">北极放大</span><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SimSun;">”</span><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SimSun;color:#0D0D0D;">现象驱动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span> </div>]]> http://www.gyqx.ac.cn/CN/abstract/abstract4298.shtml 21世纪以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近地表快速升温,升温速率可达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称为北极放大”(Arctic AmplificationAA)现象。本文首先探讨了北极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在局地气候反馈方面,海冰减少导致开阔水面增多,水体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使海-气相互作用增强,海冰进一步融化,形成正反馈;由于北极地区绝对温度较低,根据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普朗克反馈在北极为负反馈,促进北极放大效应;开阔水面和增温使北极地区大气湿度增加导致云量增多,从而使下行长波辐射增加,促使近地面层升温,这种水汽和云反馈对北极变暖的贡献有显著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冬季;在北极以外地区水汽和热量的极向输送方面,温度的升高使大气柱增厚,高层气压梯度的变化引起纬向风变化,纬向分量减少,经向分量增加,形成槽脊,较低纬度地区可通过槽脊实现与北极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此外,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也被证实与北极变暖有关。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异常曾被认为是北极变暖的驱动因素,而近期研究表明其更可能是北极变暖导致的结果。与此同时,北极放大现象会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对中纬度地区甚至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北极变暖会导致东亚冬季严寒和北美东部冷事件的发生,形成暖北极-冷欧亚的格局并影响北美冬季气候波的形成。目前认为北极变暖与海冰减退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影响中纬度地区:一是通过影响气压场的分布改变纬向风,使阻塞事件增加;二是通过对流层-平流层耦合作用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但以上两种机制还存在争议。

]]>
<![CDATA[<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pan style="font-size:12px;line-height:125%;font-family:SimSun;">中国西南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span> ]]> http://www.gyqx.ac.cn/CN/abstract/abstract4297.shtml 利用贵州84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Hadley中心全球逐月海温(HadISST)资料,对中国西南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有69个站点(占比85.2%)的单次凝冻过程最长连续日数和63个站点(占比77.8%)的冬季凝冻总日数极值出现在197619832007年,其中以威宁的66d1976年)和39d2007年)为最多;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主模态(方差65.04%)呈全区一致型分布,大值中心位于贵州中部;在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异常偏多年,欧亚中高纬地区的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东亚大槽共同作用在东亚地区形成稳定的经向环流,而中亚地区低值系统活跃并引导阻塞高压和蒙古冷高压前部的冷空气南下,在贵州及其以北地区的对流层低层形成浅薄的异常冷垫。同时,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在异常环流圈作用下沿着云贵准静止锋锋区附近的冷空气堆边缘爬行抬升,在贵州上空对流层中形成上暖下冷的不稳定垂直层结异常,导致贵州冬季凝冻的形成。此外,分别来自上游的北大西洋地区和低纬热带地区的波扰动能量传播对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阻塞形势和低值系统异常的形成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相较而言,在贵州凝冻日数异常偏少年,上述形势则相反。初步分析表明,贵州冬季凝冻日数异常还与赤道中东太平洋中部型La Niña事件的发展以及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地区的海温异常具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