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4卷 第4期 1985-12-24
论文
- 为延长冰晶生长期的过冷云风洞研究
- 龚乃虎;N. Fukuta
- 1985 Vol. 4 (4): 293-302.
- 摘要 ( ) PDF (3121KB) ( )
- 本文概述了改进后的过冷云风洞各部分的结构和工作,讨论了实验测量及分析结果。由于延长了冰晶自由悬浮时间,可从实验室人工模拟出淞晶、密淞,类霰和霰粒。初步探讨了各类型冰晶向淞结生长转化的时间阈值。分析了不同生长时间淞晶基面(2a)、棱面(c)、下降速度、质量增长率与温度的关系。
- 大尺度环流系统与大地形对次天气系统发展影响的定性分析
- 李维京
- 1985 Vol. 4 (4): 303-317.
- 摘要 ( ) PDF (965KB) ( )
- 本文将σ坐标系中描写次天气尺度系统的方程组写在两层σ模式的不同层次上,再根据次天气尺度系统的某些特点作必要的假设,使方程线性化,然后求出方程的解并进行讨论,得到在不同稳定度条件下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地形对次天气尺度系统产生发展和移动的一些定性结论。并利用这些结论讨论了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产生低涡等次天气尺度系统的最有利的形势。
- 一九七九年夏季季风建立过程的能量分析-波谱域能量研究
- 陈彪
- 1985 Vol. 4 (4): 318-327.
- 摘要 ( ) PDF (647KB) ( )
- 本文利用FGGE资料对1979年6月10日至24日20时的全球中低纬度的大气超长波系统进行了能量波谱分析。目的是研究西南季风建立过程中,北半球中高纬带的阻塞高压、南亚高压的能量特征及其演化。从而得到几点有意义的结论。详见本文第四部分。
- 小椭球雨滴后向散射STOKES矩阵的计算
- 蔡启铭;叶宗秀
- 1985 Vol. 4 (4): 328-338.
- 摘要 ( ) PDF (639KB) ( )
- 云和降水粒子的非球形性质是引起雷达散射信号产生退偏振的主要因素。下落雨滴的形状可以近似地用旋转椭球体来处理。本文系统地推导出了小旋转椭球体的STOKES散射矩阵的表达式,并分析了矩阵各元素的物理含意,说明可以用统一的方式来描述各种偏振波的散射过程。
- 南亚高压中部型与我国雨带分布
- 余鹤书;晁淑懿
- 1985 Vol. 4 (4): 339-346.
- 摘要 ( ) PDF (517KB) ( )
- 本文通过对1981-1984年6-8月100毫巴资料的分析,提出南亚高压中心位于95°-105°E区域的中部型是高原大气的一个重要环流系统。在此流型控制下,我国主要雨带特征与西部型和东部型有着明显的不同。
短论
- 海陆分布对全球水平涡度场影响的初步分析
- 朱晓葵;付逸贤
- 1985 Vol. 4 (4): 347-353.
- 摘要 ( ) PDF (454KB) ( )
- 本文计算了地表面、800、400毫巴三个层次上的全球水平涡度场,探索了全球水平涡度场的主要特征,并讨论了海陆分布对全球水平涡度场的影响。通过计算初步明确:(1)全球水平涡度场总体具有带状规律性;(2)海陆分布对全球水平涡度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加热作用;(3)不同纬度的海陆分布对水平涡度场的影响亦异。
论文
-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降水变率的初步分析
- 汤懋苍;彭浩
- 1985 Vol. 4 (4): 354-360.
- 摘要 ( ) PDF (499KB) ( )
- 一、引言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变率曾有不少人做过分析,而对青藏高原却讨论得很少,最近徐国昌等有所分析 [1-3]。本文拟对我国西部地区作一分析。所用资料主要是《中国降水量变率资料》(1951-1980年,气象出版社),另外还收集了克什米尔的列城(Leh)和斯利那加(Srinagar)以及高原东北部河流流量方面的资料。
学术动态
- 非平衡统计力学在大气科学中应用的进展
- 曹鸿兴;蔡善皋
- 1985 Vol. 4 (4): 361-371.
- 摘要 ( ) PDF (874KB) ( )
-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Synergetics)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评述了它们在大气科学中应用的进展。已有研究成果表明,非平衡统计力学在解释气候平均场、建立熵平衡气候模式、了解Lorenz系统的行为、研究大尺度大气运动的演变规律等方面都显示了它的科学魅力,在天气预报中的初步应用也展示了它的实用价值。这些似乎预示着新的大气科学分支--大气统计力学建立的前景。
经验交流
- 10年(1975-1984)汛期降水预报小结
- 辛坚十
- 1985 Vol. 4 (4): 372-381.
- 摘要 ( ) PDF (628KB) ( )
- 从1975年开始,每年3月我们用所收集到的上年11月至当年2月的地温资料,制作当年汛期(4~9月)降水预报图。图1(a-j)是每年所发布的预报图的复制品。前5年(1975~1979年)发布的是土热距平图(做法参见文献[1]),所发布的是多雨和少雨轴线的预报;后5年(1980~1984年)发布的是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定量预报(预报模式见[2]、[3])。
论文
- 高、低空急流对”86.3“桂北大暴雨的贡献
- 蒋伯仁;黄运丰;廖彩荣
- 1985 Vol. 4 (4): 382-383.
- 摘要 ( ) PDF (487KB) ( )
- 1983年6月19-22日广西北部出现了该年汛期中最强的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过程期间有25个县、市出现了两天以上的大暴雨,其中连续三天出现大暴雨的有14个县、市。我们以200毫巴代表高层,850毫巴代表低层,分析了暴雨期间逐日风场,发现:大暴雨期间,高层在28°-30°N一带稳定维持着一支副热带急流,而在低空则维持着一支西南风急流和偏南风急流。暴雨区始终位于高空副热带急流右侧、低空急流左侧。
仪器简介
- 大气电场信号无线电传送装置简介
- 肖正华;陈美华;徐隆家
- 1985 Vol. 4 (4): 384-387.
- 摘要 ( ) PDF (306KB) ( )
- 大气电场强度是研究大气电基本参数之一,目前地面平均电场仪仍是测量电场强度的主要手段,利用测得的地面多站电场资料,可以分析雷暴云中的电结构。我们研制了一台无线电传送装置,可把在十几公里外的电场信号送到中心站,这样,可以实现地面电场的两站或多站同步记录。这个装置也可应用于任何一种慢讯号的传输和同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