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Email Alerts
RSS
导航切换
高原气象
首页
关于本刊
编委会
期刊在线
当期目录
优先发表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浏览排行
作者中心
政策制度
出版道德声明
编辑政策
开放获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选择:
导出引用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平均风向的计算方法及其比较
邱传涛;李丁华
1997, 16 (1): 94-98.
摘要 (
2707
)
PDF (170KB) (
3443
)
可视化
常用的平均风向4种计算方法分别是算术平均法、标量平均法、单位矢量法和矢量法,利用实测资料对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算术平均法加大了偏南风的比重;标量平均法在风向变化360°时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在应用时须加以注意;单位矢量法与矢量法的结果比较一致,且不需风速的同期观测资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Select
卫星遥感结合数值模式估算金塔绿洲非均匀地表能量通量
孟宪红;吕世华
2012, 31 (4): 910-919.
摘要 (
295
)
PDF (1108KB) (
2631
)
可视化
针对遥感在面上计算的特点, 将模式模拟的气象要素区域分布替代以往使用的单点观测值作为遥感估算蒸散发模型的初始场, 引入到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中, 利用EOS/MODIS遥感资料对金塔绿洲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能量通量进行了估算。对比估算结果与实测值表明, 引入数值模拟结果后, 绿洲地表感热通量的估算误差平均减小了5.8%, 潜热通量的误差平均减小了5.5%, 说明数值模拟结果的引入比较成功。通过分析地表通量的区域分布特征表明, 数值模拟结果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细致地刻画了荒漠绿洲能量平衡的分布特征, 在戈壁荒漠地区, 潜热通量非常小, 而绿洲集中的地区及水库附近出现了潜热通量的极大值。
Select
气象干旱精细化监测指数在陕西黄土高原的研究与应用
孙智辉;雷延鹏;曹雪梅;刘志超
2011, 30 (1): 142-149.
摘要 (
257
)
PDF (905KB) (
2585
)
可视化
利用陕西黄土高原区域分布均匀的15个气象站1959-2008年4~10月温度和降水资料, 计算了相对湿润度指数, 通过聚类分析将陕西黄土高原分为榆林、 延安北部、 延安南部、 关中西部和关中东部5个区, 并将4~10月分为春(4~6月)、 夏(7~8月)、 秋(9~10月)三个季节。采用百分位数方法, 确定了分区分季节的干旱等级标准。同时利用另外5个代表站对制定的干旱指标进行了检验, 并与2008年7月和2009年6月的降水距平百分率、 标准化降水指数和综合干旱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经本地化订正后的相对湿润度指数适合在陕西黄土高原应用, 大大提高了干旱的精细化监测水平。
Baidu(
38
)
Select
近47年我国四季长度的变化研究
郁珍艳-;范广洲;华维;周定文;赖欣;刘雅星
2011, 30 (1): 182-190.
摘要 (
384
)
PDF (1119KB) (
2277
)
可视化
利用我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 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长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四季长度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变短(-0.8 d·(10a)-1), 夏季变长(3.2 d·(10a)-1), 秋季基本变短(-0.5 d·(10a)-1), 冬季变短(-1.6 d·(10a)-1)的变化趋势, 但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 北方比南方明显, 东部比西部明显。其中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 秋季的变化相对较小。这种趋势在北方及华东、 华中、 华南大范围地区非常明显。西南地区在21世纪初才有夏季变长, 冬季变短的现象。高原地区从1980年代开始有明显的春季变长\, 冬季变短的趋势。近47年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 年平均温度的突变时间超前于四季长度的变化时间, 年平均温度对四季长度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
Baidu(
57
)
Select
青藏高原雷暴弱降水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戴进;余兴*;刘贵华;徐小红;岳治国;孙伟;杨馥祯
2011, 30 (2): 288-298.
摘要 (
292
)
PDF (1376KB) (
2136
)
可视化
选取青藏高原3个雷暴弱降水过程, 以极轨卫星反演云微物理特征分析方法为主, 结合地面实况和探空资料, 探讨了云微物理特征及这类雷暴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 (1)这类云的云底温度较低, 为0 ℃左右, 离地面1~2 km, 属冷云底的对流云。与暖云底(云底温度15~20 ℃)相比, 冷云底导致云中的水成物少, 释放潜热少, 这可能是该区域强对流灾害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冰化温度较高(高度低), 云粒子在-20~-25 ℃高度上基本完全冰化, 可能与云底粒子有效半径(Re)较大有关; (3)Re=15 μm的高度到冰化高度是主要起电层对应的温度, 为-10~-25 ℃, 这一层为冰、 水共存区; (4)云的主体高度均在0 ℃层以上, 降水以冷云过程为主, 冰相参与的增长过程为主要的云雨粒子增长过程。
Baidu(
72
)
Select
全球、 中蒙干旱区及其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细节
钱正安-;宋敏红;李万源;蔡英
2011, 30 (1): 1-12.
摘要 (
803
)
PDF (1494KB) (
2129
)
可视化
在简要评述并对比了全球8大主要半永久性干旱半干旱区的情况后, 也具体分析和讨论了中蒙干旱区的范围、 面积、 命名及其部分地区的降水分布细节及成因。主要结论如下: (1)全球主要有北非、 澳大利亚及中蒙等8大干旱半干旱区。(2)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覆盖中国北方大兴安岭―吕梁山一线以西、 约36°N以北及蒙古国全境, 总面积约5×10
6
km
2
, 是中国北方及蒙古国约1亿人口的家园。(3)中蒙干旱带呈中间干、 南北两侧稍湿的格局。其最低雨量及年降水变率等堪与北非及澳大利亚等全球主要干旱区相比。该干旱区的主体及极端干旱区均在中国西北区。(4)中蒙干旱区的极端干旱区在南疆盆地东端, 伴有托克逊等4个孤立的干中心, 这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北缘的热力补偿下沉运动和东天山及阿尔金山等中地形背风坡焚风效应共同影响的结果; 在高原东侧还有明显南伸的“V”形干谷, 亦系高原东缘的热力补偿下沉所致。
Select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在中国干旱监测的适用性分析
王林;陈文
2014, 33 (2): 423-431.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48
摘要 (
2145
)
PDF (5925KB) (
2115
)
可视化
针对国际上最新提出的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从拟合优度检验、对历史干旱事件的刻画、以及SPEI与SPI、PDSI指数的关系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了SPEI指数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只有在冬季且时间尺度小于3个月时,新疆南部、西藏西北部和华北至河套地区的样本不服从Log—logistic分布;而在冬季且时间尺度大于3个月以及夏季的任何时间尺度,中国范围的样本都符合Log—logistic分布,所得SPEI指数可靠。SPEI指数能够准确刻画几次特大干旱事件的地域中心、影响范围和强度。与SPI指数相比,SPEI指数引入了影响干旱的潜在蒸发项,能够更精确地刻画干旱。而与PDSI指数相比,SPEI指数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计算更简便。
Select
2008年10月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区域暴雪过程及气候背景分析
周倩-;程一帆;周甘霖;王式功*;尚可政;杨德保
2011, 30 (1): 22-29.
摘要 (
527
)
PDF (1175KB) (
2044
)
可视化
2008年10月26~28日青藏高原东部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强区域暴雪过程。本文利用MICAPS资料、 T213资料和NCEP资料对此次区域暴雪过程形成的气候背景、 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其水汽条件、 动力条件等物理特征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东部冬半年区域暴雪过程500 hPa环流形势场可分为北涡南槽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型和南北槽分支型3种类型, 此次区域暴雪过程属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型; 红外云图显示, 来自孟加拉湾的热带风暴登陆北上为此次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 区域暴雪过程期间, 水汽通量场、 水汽通量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都反映出该区域内有大量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 上升运动较强。
Baidu(
72
)
Select
兰州地温、 降水资料对“正多负少规则”的检验
吴红-;汤懋苍;邵志宏;郭维栋
2009, 28 (3): 581-585.
摘要 (
236
)
PDF (823KB) (
1996
)
可视化
利用1954-2006年的兰州地温、 降水资料对“正多负少规则”进行了季、 月检验, 探讨了地震和表面地温对季、 月降水预测的干扰程度。春夏两季预测夏秋两季降水的同号率达62.5%, 可初步用于预测实践, 但月预报则效果不明显, 并且采用地表温度订正后效果也不好; 排除强震干扰后, 在“强震平静年月”3.2 m月际变温对应下个月少雨的几率是72%, 这可用于做少雨的气候预测; Ms≥6级强震是兰州出现多雨期的一个强激发因素; 兰州月降水资料的空间代表性不高, 信度为0.99的相关半径平均仅约170 km。
Select
AWTP指数在广西农业干旱分析中的应用
张凌云-;简茂球
2011, 30 (1): 133-141.
摘要 (
238
)
PDF (1043KB) (
1952
)
可视化
基于广西32个测站1961\_2007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 应用降水的平均等待时间(AWTP)指数作为衡量干旱的标准, 分析了广西农业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就气候平均状况而言, 广西秋季的相当干期最长, 其次是冬季, 春季和夏季的最短。从时间变化看, 广西春、 夏季相当干期主要以年际、 年代际变化为主, 而秋、 冬季的相当干期除了显著的年际、 年代际变化外, 还存在总体呈上升趋势, 秋季的上升趋势最明显。从空间分布看, 广西各季节农业干旱以全区一致型为主要空间分布型。广西秋、 冬季发生农业干旱的频数较其他季节高,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 广西农业干旱频率有加剧趋势。
Baidu(
35
)
Select
陇东南地区强降水过程与雷达VIL产品的定量关系研究
赵文;张强;赵建华
2016, 35 (2): 528-537.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5.00056
摘要 (
479
)
PDF (1459KB) (
1936
)
可视化
利用天水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天水、平凉地区的小时降水资料,探讨VIL(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滑动平均值以及VIL的移动与陇东南地区不同类型强降水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1 h降水量对VIL有一定的滞后相关(滞后响应):非对流性降水中,降水与VIL基本同步,对流性降水中降水滞后VIL15~25 min,混合性降水中降水滞后VIL15~20 min。(2)连续非零VIL序列靠近某地可以作为预报指标,对非对流性降水和混合性降水,连续非零VIL序列靠近与产生1~2 mm以上小时降水密切相关;对流性降水中,连续非零VIL序列靠近意味着将产生降水。(3)VIL作为预报指标时,只有连续非零VIL序列才具有预报价值,VIL时间序列中一旦出现零值,即使只出现一次,也应当将零值前后两段序列区分开。
Select
陕西关中地区层状云降水及雷达特征分析
李金辉;罗俊颉;梁谷;田显;陈保国
2010, 29 (6): 1571-1578.
摘要 (
385
)
PDF (729KB) (
1921
)
可视化
作为人工增雨的一项基础工作, 利用陕西关中地区宝鸡等3个雷达站附近共12个气候站1998-2007年2~11月的降水及雷达实测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的层状云降水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 (1)关中地区人工增雨的适宜时段为每年的2月5日~11月15日; (2)对层状云降雨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进行了分类; (3)统计分析了宝鸡雷达站稳定性层状云降雨和混合性层状云降雨雷达回波的最大回波强度、 回波顶高度、 冷层厚度、 暖层厚度、 融化层厚度、 融化层高度等特征; (4)春、 秋季稳定性层状云及混合性层状云冷层厚度大于暖层厚度一倍以上, 云层中水汽条件较好, 更适合人工增雨作业。
Baidu(
19
)
Select
甘肃陇东南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王宝鉴;孔祥伟;傅朝;黄玉霞
2016, 35 (6): 1551-1564.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5.00114
摘要 (
567
)
HTML
PDF (23191KB) (
1917
)
可视化
2013年6月19-20日在甘肃陇东南出现一次罕见的暖区降水和切变线降水共同造成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暖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暖区降水时段:对流层低层高湿有利于降低暖区降水对抬升条件的要求,并与中层温度冷槽配合形成不稳定层结,前期低层的逆温层也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堆积;低层垂直风切变、低空急流和地形抬升在对流触发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徽成盆地是生成对流单体的主要源地;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暖云降水特点,质心低,降水效率高,且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特征。切变线降水时段:受对流层中层暖平流、正涡度平流和低层冷空气侵入影响,武都涡不断发展加强;对流层湿层厚度增加,热力不稳定条件明显减弱,在低空切变线、武都涡和地面辐合线附近形成大范围的稳定性降水。
Baidu(
6
)
Select
典型复杂地形风能预报的精细化研究
李艳;成培培;路屹雄;宋耀明
2015, 34 (2): 413-425.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81
摘要 (
368
)
PDF (6472KB) (
1895
)
可视化
选取江苏和内蒙古分别作为中国沿海滩涂与内陆复杂高原山地的典型地形代表, 通过中尺度模式WRF V3.3.1两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RF)的对比检验, 选择WRF/Noah/YSU作为典型地形的风场预报系统, 并利用该预报系统对2010年研究区域分别进行了1 km水平分辨率、10 min时间分辨率的48 h风场滚动预报, 进一步通过功率谱检验、风向风速玫瑰图检验、季节变化检验, 以及日变化检验表明, WRF/Noah/YSU的风场预报方案能够较准确地预报出测风塔的风场特征和风场的能量频谱分布, 风场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的预报特征基本与测风塔观测结果一致。预报系统对春、秋季的预报效果优于夏季, 日变化的预报效果因地形而异, 无统一变化规律。
Baidu(
7
)
Select
台风“莫拉克”登陆前后的动力诊断分析
王勇;丁治英;李勋;沈新勇
2012, 31 (5): 1356.
摘要 (
233
)
PDF (1813KB) (
1855
)
可视化
利用NCEP 0.5°×0.5° 每日4次的全球预报场分析资料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 日本MTSAT静止红外卫星云图, 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前后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1)由于近台风中心附近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切向风大值区中心, 使得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在其内侧分布密集。(2)近台风中心低层的负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指向正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 可以很好地示踪台风在海上的移动。(3)p坐标系下的负垂直位涡通量散度密集区可作为分析台风移动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通过涡度方程讨论了决定台风对流层中低层气旋性涡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指出南海、 华南沿海地区夏季西南气流与台风的耦合对台风结构、 路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Baidu(
3
)
Select
1982-2011年《高原气象》论文发表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宁宝英;宋敏红;申巧南;张静辉
2012, 31 (1): 285-293.
摘要 (
238
)
PDF (1100KB) (
1852
)
可视化
《高原气象》作为国内集中体现高原气象、 大气科学及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载体, 至今已创刊30年。本文利用文献数据库提供的详细信息, 基于《高原气象》刊载论文的数量、 学科分类、 研究地域、 核心作者群、 研究热点、 被引用情况、 基金资助及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的量化年际分布, 分析了该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变化, 探讨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布、 核心作者和学科资助基金的主要构成。结果表明, 在30年中, 《高原气象》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 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 这种增长趋势尤为明显; 相关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学科相关性, 西北地区较多; 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和气候变化为该刊出现频次最高的3个关键词, 自1991年至今, 青藏高原和数值模拟基本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说明二者是《高原气象》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引文分析表明, 《高原气象》刊载的论文被CSCD和SCI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 这进一步说明该刊的学科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另外, 由于新兴研究力量的兴起和研究者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 导致该刊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这对《高原气象》的持续发展和向国际推介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Select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年代际变化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宋燕-;张菁;李智才;赵平
2011, 30 (4): 843-851.
摘要 (
350
)
PDF (1076KB) (
1824
)
可视化
通过对1961-2006年青藏高原原始测站资料的筛选、 剔除和插补等处理, 得到了一套具有51站连续的、 长序列的积雪观测资料。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951-2006年中国160站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冬、 春季积雪年代际变化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关系, 并研究了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大陆对流层温度、 大气环流和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Select
基于雷达回波外推和中尺度模式预报的短时降水对比分析
王丹;王改利;刘黎平;钟水新
2014, 33 (3): 811-822.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38
摘要 (
499
)
PDF (5923KB) (
1787
)
可视化
针对2011年夏季北京四次不同类型的降水过程,利用雷达临近预报算法MTREC和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对不同类型降水的短时预报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总结了两者的预报性能及特点。结果表明:(1)从降水预报偏差看,对于不同类型的降水预报,在研究的降水时段内,MTREC和BJ-RUC均表现为降水预报偏强。MTREC对四次降水过程的预报偏差较为平稳,而BJ-RUC随过程差异变化较大。(2)从降水预报落区看,MTREC的预报准确性随降水过程差异明显,降水系统范围越大,预报准确性越高。而BJ-RUC总体上表现平稳,对局地对流性降水的预报能力仍然有限。(3)从整体预报性能看,对于0~6 h降水预报,MTREC和BJ-RUC在预报性能上存在交叉点。交叉点的出现时间因降水过程而异,降水范围越大、组织性越强,交叉点出现越晚。
Baidu(
10
)
Select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刘晓东
1999, 18 (3): 321-332.
摘要 (
709
)
PDF (449KB) (
1774
)
可视化
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Select
利用卫星大气成分资料分析夏季亚洲季风区平流层-对流层输送特征
陈斌;施晓晖;徐祥德;张胜军
2011, 30 (1): 65-73.
摘要 (
204
)
PDF (1091KB) (
1765
)
可视化
首先利用臭氧探空资料验证了Aura-MLS卫星反演臭氧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可信度, 然后基于2005年和2006年夏季的数据产品确定了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向平流层的输送通道。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中, 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浓度散点分布大体上呈现出典型的“L”型分布, 夏季季节内变化反相关特征表现最明显的高度位于150 hPa附近。从时间变化上看, 7月份相关系数最大, 说明该月份对流层-平流层物质交换最为强烈。100 hPa高度位于对流层顶高度以上, 具有对流层特性的大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侧、 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 阿拉伯海以及阿拉伯半岛等区域上空, 说明该区域可能是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向平流层物质输送的一个主要通道。
Baidu(
23
)
Select
安徽霾日重建和时空特征分析
邓学良;石春娥;姚晨;吴必文;杨元建;张宏群
2015, 34 (4): 1158-1166.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4.00007
摘要 (
425
)
PDF (3509KB) (
1751
)
可视化
利用1970-2009年安徽8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资料, 借助霾的客观判别方法, 重建了近40年安徽霾的气候序列, 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安徽霾日数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 (1)通过重建与实测序列的比较, 发现重建序列可以反映出霾日的时间变化, 但数值上重建的霾日数较观测记录明显偏高, 同时重建的霾日序列可以弥补部分台站霾日长时间缺测的现象。(2)安徽霾日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年变化上, 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分界点, 霾日数发生激增,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霾日数和霾强度都在不断增加; 在空间上, 安徽东部霾日数明显高于西部, 霾影响范围不断地向北、向西扩展, 并且逐渐形成了皖中地区和沿江东部两个高值中心; 在季节上, 霾日数在秋、冬季达到最大, 而在春、夏季较少, 同时中、重度等级的霾都出现在秋、冬季。
Select
广州两次暴雨期间风廓线雷达观测的低空风场特征
周芯玉;廖菲;孙广凤
2015, 34 (2): 526-533.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88
摘要 (
505
)
PDF (5668KB) (
1748
)
可视化
利用风廓线雷达高时空分辨率资料, 对2012年4月在广州出现两次暴雨期间低空流场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在暴雨发生前, 动量由高空迅速下传, 且不断增强, 使得强风速不断下传, 导致低空急流的建立及增强, 从而使得上下层垂直风切变增大, 正涡度环流加强, 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 当伴随有西南暖湿气流输送的水汽条件时, 触发了暴雨的产生; (2)低空急流指数I值的脉动与强降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在每次强降水发生前1~2 h I值都会迅速增大, 强降水发生后I值迅速减小; (3)低层风场垂直切变增强以及出现极值的时间与急流下传及出现极值的时间具有较好的时间、空间对应关系, 说明正是由于低空急流的下传、增强, 导致了风场垂直切变的增强, 且局部垂直风切变要比平均垂直风切变大得多。
Baidu(
9
)
Select
利用EKMA曲线制定光化学烟雾污染区域总量控制方案
李冰;陈长和;余金香
1998, 17 (2): 111-119.
摘要 (
832
)
PDF (313KB) (
1744
)
可视化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O
3
是二次污染物,故以往对一次污染物的控制方案不能直接用于对O
3
的控制。利用EKMA曲线,通过控制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NO
x
和HC来控制O
3
的日最大浓度,从而达到对光化学烟雾进行总量控制的目的。以光化学污染较严重的兰州西固区为例,列出了光化学烟雾的反应过程和有关参数,并详细地说明了EKMA曲线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从而解决了前体物排放量与大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总量控制提供了NO
x
和HC的削减方案。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削减方案使最大O
3
浓度显著降低,达到了国家标准。最后,结合经济技术的可行性,确定出最优的削减方案。这是我国对O
3
进行控制的首次尝试,有关的计算结果已被环保部门采纳。
Baidu(
39
)
Select
ATMS和CrIS卫星资料同化对青藏高原天气预报的影响
薛童;管兆勇;徐建军;邵旻
2017, 36 (4): 912-929.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6.00087
摘要 (
590
)
HTML
PDF (2703KB) (
1741
)
可视化
利用WRF模式和GSI同化系统同化美国最新一代的ATMS和CrIS卫星资料,探讨卫星辐射资料同化对青藏高原天气要素预报准确性的影响。进行了四组试验模拟,即无资料同化的控制试验(CTRL)和三组同化试验,三组同化试验分别为:只用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同化(CONV)、常规观测资料和ATMS卫星资料同化(ATMS)、常规观测资料和CrIS卫星资料同化(CRIS)。分析了2015年1月及7月的温度场、相对湿度场和风场的预报能力,除了分析近地表 2 m温度场、2 m相对湿度场及10 m风场外,也分析了高地形区域以及低地形区域不同高度层上气象要素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ATMS和CRIS同化对青藏高原天气要素预报效果改进并不具有普遍性,ATMS同化试验可以有效的增进7月低地形区域的2 m温度场、7月高地形区域2 m相对湿度场以及1月高地形区域10 m风场的24 h、48 h预报能力;CRIS同化对1月高地形区域2 m温度场24 h预报、1月与7月高地形区域10 m风场24 h与48 h预报有改善效果。就垂直分层来讨论,CRIS同化试验不管在哪个高度分层都无法有效地改进模式预报能力,ATMS同化试验则在不同分层、不同变量场有着不一样的预报效果。资料同化后温度场预报主要的误差来源是系统性误差,而相对湿度场和风场在同化后主要误差是由非系统性误差造成的。整体上ATMS同化试验效果优于CRIS同化试验。
Select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的PM
2.5
质量浓度遥感反演研究
夏志业;刘志红;王永前;陈洪滨;孙明江;焦露
2015, 34 (6): 1765-1771.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4.00075
摘要 (
613
)
PDF (1110KB) (
1718
)
可视化
以北京为研究区域, 利用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AOT(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定量反演北京近地面PM
2.5
质量浓度。首先对MODIS AOT与对应地面实测PM
2.5
质量浓度为数据源, 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323, 经过AOT标高订正和PM
2.5
湿度订正后, 两者相关系数升高为0.467; 进一步分析AOT与PM
2.5
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 秋季相关性最高(0.802), 春季最低(0.252), 其他季节介于之间, 并深入分析了AOT与PM
2.5
自身物理化学特性及气象因子对两者相关性的影响机制; 最后在耦合标高和湿度订正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近地面PM
2.5
质量浓度对数反演模型, 并与地面实测PM
2.5
样本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均方根误差为2.84%, 平均误差为9.53%, 验证了该对数反演模型能较好的依据AOT反演近地面PM
2.5
质量浓度的可行性, 为卫星遥感高精度定量反演PM
2.5
提供了科学依据。
Select
爬流和绕流对山地突发性暴雨的影响
金妍;李国平
2021, 40 (2): 314-323.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20.00041
摘要 (
936
)
HTML(
352
)
PDF (7806KB) (
1714
)
可视化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融合降水数据, 针对2018年5月21 -2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盆地西南部的一次山地突发性暴雨, 首先对其降水强度和天气概况进行相关分析, 并且通过绕流和爬流方程, 将流场分解为绕流和爬流分量, 重点探讨地形对于过山气流的影响及其对降水的作用。研究表明: 受欧亚中高纬低槽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和西南低涡东移的共同影响, 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发生了一次强降水过程。此次降水范围较广、 强度大并且降水时间集中, 是一次典型的山地突发性暴雨事件。由于地形的阻挡作用, 使得来自东北方向的气流发生旋转, 产生绕流运动, 在盆地内形成局地涡旋。同时盆地和盆周山地之间的地形高度差强迫过山气流产生爬流运动, 导致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在绕流与爬流的共同作用下, 为此次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流场条件。进一步分析得出地形区域内爬流分量略大于绕流分量, 即气流对于山地屏障的地形适应以爬流运动为主, 绕流运动次之, 地形爬流产生的垂直上升运动与雨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Select
雷达回波预测极端暴雨概率方法构建原理与应用研究
王坚红;黄维;王群;苗春生;张志刚;徐良谋
2015, 34 (2): 575-585.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4.00132
摘要 (
174
)
PDF (4960KB) (
1709
)
可视化
基于局地雷达回波基数据强度与雷达体扫面内相应地区强降水量之间的统计关系, 并通过Lucas-Kanade局部光流法分析下一小时可能影响该地区的回波区域, 将这些区域定义为强降水影响系统的动态回波上游。同时分析雷达各层体扫回波情况, 即考虑强降水系统的空间伸展程度。 通过分析这些动态回波区域在当前时刻内(每10 min 多层体扫信息)的时空变化特征, 建立回波强度特征与局地降水的相关, 进一步与改善的降水极值概率预测方法相结合, 构建对下一小时局地暴雨重现期极值预测预警指标, 为应急保障方案和及时应对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与专业参考信息。整体方案以2006-2011年6-8月盐城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的基数据资料和同时段盐城雷达体扫范围内建湖气象站的小时雨量序列为基础,采用Lucas-Kanade局部光流法确定回波强度反映的降水系统时空动态上游, 并利用皮尔逊III型方法和广义帕累托方法建立回波类别与建湖局地白天与夜间降水序列的统计概率关系, 计算回波类别对应的局地极端降雨极值以及极值重现概率特征, 构建降水系统的雷达回波动态综合特征与下一小时局地强降水极值概率间的统计关系指标, 指标的相关性检验达到70%。该方法具有强降水多等级重现期极值预测能力, 为下一小时临近极端暴雨预测预警提供了雷达监测动力统计优化方法。
Baidu(
1
)
Select
2010年我国天灾预测结果的回顾
廖留峰;汤懋苍;高晓清
2012, 31 (1): 144-149.
摘要 (
260
)
PDF (790KB) (
1698
)
可视化
2010年是我国的一个重灾年, 利用天灾(旱、 涝、 震)预测方法, 对2010年4月14日玉树强震、 西南地区2009-2010年秋\, 冬\, 春季连续大旱、 汛期长江中下游和青海省多雨、 2010年8月7日晚暴雨引发的舟曲泥石流等天灾的预测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洪涝、 干旱和强震等天灾均可与地球外核的对流活动(Benard对流)相联系, 外核对流上升体对壳幔层的顶托是地震形成的原因\.由于上升体中心与附近下沉体中心连线的中点是垂直速度的水平切变最强点, 很可能就是震中位置所在。两个对流上升体在其中点因共振而形成的“拍频”效应是暴雨形成的原因; 而强震后地壳复原(拉伸)效应则是干旱形成的原因\.为了与岩石圈中渗流体的“浅地下系统”相区别, 把这些活动统称为“深地下系统演变”。
Select
CMIP5耦合模式对青藏高原冻土变化的模拟和预估
常燕;吕世华;罗斯琼;吴晶;李瑞青;李锁锁
2016, 35 (5): 1157-1168.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5.00090
摘要 (
406
)
PDF (4718KB) (
1698
)
可视化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对比再分析资料和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冻土图,评估了模式对当前(1986-2005年)高原冻土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未来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高原地表层多年冻土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CMIP5耦合模式对高原冻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采用SFI地面冻结指数模型计算的当前地表层多年冻土分布与高原冻土图有较好的吻合,1986-2005年高原地表层平均多年冻土面积为127.5×10
4
km
2
;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显示,高原地表层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趋势,高原东部、南部及北部边缘地区冻土带退化较为明显,有从外围向西北部多年冻土区逐步退化的趋势,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未来50年地表层多年冻土面积分别减少约23.9×10
4
km
2
(20.8%)、33.5×10
4
km
2
(27.7%)、25.6×10
4
km
2
(21.1%)和43.5×10
4
km
2
(35.3%),到21世纪末期不同情景下多年冻土面积分别约为为91.4×10
4
km
2
、70.9×10
4
km
2
、72.8×10
4
km
2
和41.7×10
4
km
2
。
Select
城市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与颗粒物浓度影响分析
杜川利;唐晓;李星敏;陈闯;彭燕;董研;董自鹏
2014, 33 (5): 1383-1392.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77
摘要 (
674
)
PDF (4627KB) (
1688
)
可视化
利用2007年以来西安郊区泾河观象台大气细颗粒物质量浓度资料和气象自动站资料以及探空资料,采用国标法、罗氏法和位温法三种不同方法计算边界层高度。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有一定差异,但日变化分布一致,可以用于分析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边界层高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夏、秋和冬季边界层高度分别是1300,1200,820和800 m。边界层日变化与颗粒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冬季边界层顶高度低,三种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高,夏季则相反。PM
2.5
、PM
1.0
、PM
1.0
分别在PM
10
、PM
2.5
、PM
10
含量中有明显月变化,表明西安除了本地污染源之外,春季易受上游风沙天气影响。
Baidu(
60
)
新闻公告
下载中心
更多+
更多+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 3102-1993 量和单位
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T-12450-2001-图书书名页
GB-3102.1-1993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
GB-3304-1991-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学术出版规范— 一般要求
学术出版规范—图书版式
学术出版规范—注释
学科动态
视频资讯
更多+
更多+
友情链接
电子书
更多+
更多+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
《高原气象》论文查重系统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
官方微信
QQ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