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20卷 第3期 2001-09-24   

论文

  • 低纬高原地区城市化对室内外气温的影响研究
  • 张一平;彭贵芬;李佑荣;刘玉洪;马友鑫;王进欣
  • 2001 Vol. 20 (3): 311-317. 
  • 摘要 ( ) PDF (286KB) ( )
  •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到影响的昆明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未受城市影响的太华山气象站气温资料,以及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昆明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年平均气温约升高0.5℃/30a;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昆明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干季大于雨季;不论是干季还是雨季,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对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而城市人口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每增加1km 2,年平均室内气温将升高0.0054℃;年平均气温升高0.012℃。而城市人口增加1万人,年平均室内气温升高0.0259℃;年平均气温升高0.0098℃。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南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 王可丽;江灏;吴虹
  • 2001 Vol. 20 (3): 318-324. 
  • 摘要 ( ) PDF (371KB) ( )
  • 由于季风活动与降水的时空变化有直接的联系,故而定量化研究季风的活动对预测旱涝等灾害性天气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量化指标描述的结果多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因此,在确定定量化指标之前还需要对季风的气候学特征有更多的了解。为此,本文利用1958-1997年NCEP 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首先分析了南亚地区风场演变的基本特征。分析表明,850hPa与200hPa纬向风的垂直切变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6~9月为特征期,0°~20°N,40°~130°E为特征区。在此基础上对南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问题作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在南亚夏季风区季风增强或减弱的整体性是第一位的,是最主要的年际变化方式;大约以80°E为分界线,以西的印度夏季风与以东的东南亚夏季风增强、减弱的反向变化是第二位的,而且主要反映了东南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特征;根据纬向风垂直切变的主要特征模选取了4类具有典型特征的南亚夏季风类型,与不同类型南亚夏季风风场相对应的降水场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 我国南方MCC的涡度、水汽和热量收支平衡
  • 康凤琴;肖稳安
  • 2001 Vol. 20 (3): 332-339. 
  • 摘要 ( ) PDF (332KB) ( )
  • 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将我国南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生命史划分为7个子阶段,详细探讨MCC演变过程中的涡度、水汽和热量收支平衡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中小尺度系统在MCC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MCC过程中,中γ尺度和中β尺度系统活动是引起涡度不平衡的重要原因。(2)在MCC初始阶段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消耗MCC的水汽、热量而积极活动,造成MCC的视热汇、视水汽汇。成熟阶段的源区域表明有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造成MCC的视热源、视水汽源,这是MCC具有长生命史的原因。MCC后期,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活动造成的视水汽汇和视热汇,与有利的大尺度天气条件的逐渐消亡,使MCC渐渐消失。(3)MCC的形成和启动受大尺度环境场的控制;一旦MCC开始活动,对流层低层、中层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对MCC的发展与持续过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MCC前期,中小尺度对流活动消耗MCC的总能量而启动;在成熟阶段中小尺度对流活动释放总能量造成了MCC的长生命史;MCC后期,大形势发生改变(如位势不稳定度的变化等),积云对流活动和(或)中尺度对流活动的作用与大尺度形势趋势一致,致使MCC消亡。(4)在MCC前期,潜热释放是主要加热因子;而后对流垂直输送水汽和热量的作用比对流凝结加热的作用大。

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