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40卷 第4期 2021-08-28   

论文

  • 青藏高原西部狮泉河陆面过程参数和土壤热属性参数研究
  • 赵兴炳;刘长炜;童兵;李煜斌;王琳琳;马耀明;高志球
  • 2021 Vol. 40 (4): 711-723.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1.00017
  • 摘要 ( ) HTML ( ) PDF (4029KB) ( )
  • 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对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高原西部因自然环境恶劣、 近地层观测实验缺乏而难以精确确定陆面过程参数和土壤热属性等参数, 陆面过程模型通常只能采用模型默认参数, 给该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结果带来了不确定性, 也降低耦合了陆面过程模型的天气气候模式性能。本文利用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青藏高原西部狮泉河站的陆面过程观测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常规气象特征, 估算了空气动力粗糙度、 热力粗糙度、 地表反照率、 土壤热容量、 土壤热传导率、 土壤热扩散率和土壤水通量密度等重要参数。结果表明, 狮泉河区域近地层以偏西风为主; 气温、 太阳辐射、 比湿等的季节变化比较显著; 干湿季分明, 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地表反照率受土壤湿度影响, 存在微小的季节变化, 平均为0.20, 与沙漠和戈壁相当。空气动力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受各方位地物分布影响而存在差异, 平均分别为5.58×10-2 m和0.44 m。不同热力粗糙度计算方案在该地区的性能存在较大差异; 热传输附加阻尼及热力粗糙度受大气边界层层结状况影响, 狮泉河大气边界层层结以不稳定为主, 不稳定层结下热传输附加阻尼kB-1和热力粗糙度平均值分别为11.37和6.44×10-7 m。土壤热容量、 热传导率、 热扩散率和水通量密度年平均分别为0.95×106 J·m-3·K-1、 0.24 W·m-1·K-1、 2.73×10-7 m2·s-1和0.12×10-5 m·s-1, 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敦煌戈壁的观测结果比较一致。
  • 1961 -2019年中国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与大气环流特征
  • 王映思;肖天贵;董雪峰
  • 2021 Vol. 40 (4): 760-772.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0.00067
  • 摘要 ( ) HTML ( ) PDF (8853KB) ( )
  • 利用西南121站1961 -2019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 根据降水的REOF正异常区将西南分为西南Ⅰ区、 西南Ⅱ区和西南Ⅲ区共三个区域, 对3个分区的旱涝急转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西南地区夏季旱涝急转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相似性。Ⅰ区强旱涝急转事件较少, 强的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前; Ⅱ区1961 -1990年旱涝急转指数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振荡, 1961 -1970年旱转涝事件偏多, 1971 -1980年涝转旱事件较多, 1980 -1990年旱涝急转强度较小, 1990年后逐渐转为年际振荡; Ⅲ区旱涝急转指数整体偏低, 1975 -2000年间存在较明显的年际振荡, 2010年后旱涝急转事件呈增多增强的趋势。对各区典型旱涝急转年的大气环流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 三个区的旱期, 中高纬度高空西风强, 盛行纬向气流, 中低纬度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强, 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弱, 低层盛行下沉气流, 导致降水偏少。三个区的涝期环流形势复杂, 其中Ⅰ区涝期, 中高纬环流呈“-+-”的纬向波列, 乌拉尔山高压脊加深, 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偏北, 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增强, 上升运动增强, 降水偏多。Ⅱ区涝期, 中高纬环流呈“-+”的纬向波列, 鄂霍次克海高压脊加强, 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偏北, 南支槽较明显, 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输送增强, 降水偏多。Ⅲ区涝期, 中高纬环流呈“+-+-”的纬向波列, 乌拉尔山高压脊与贝加尔湖低压槽增强, 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偏北, 孟加拉湾-印度洋水汽增强, 降水偏多。
  • 西安连续两天短时暴雨的对流条件及触发机制对比分析
  • 赵强;王楠;高星星;陈小婷
  • 2021 Vol. 40 (4): 801-814.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0.00053
  • 摘要 ( ) HTML ( ) PDF (11591KB) ( )
  • 2015年8月2 -3日西安地区连续两天出现了短时暴雨天气, 引发山洪和泥石流, 造成铁路中断和人员伤亡。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 卫星云图及西安站的多普勒雷达资料、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0.25°×0.25°), 对两次过程的对流条件和触发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两天的对流条件有明显区别, 2日西安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控制, 高温高湿, 地面温度达39 ℃, 能量充沛, 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大于2000 J·kg-1, 地面到850 hPa大气垂直温度递减率接近超绝热状态, 非常利于对流触发; 3日高原槽东移, 西安位于低槽和副高之间冷暖空气交汇区, 地面上陕北有冷锋南压, 近地面层不稳定度降低, 低层冷平流比2日有明显增强, 地面温度降至30 ℃, CAPE值800 J·kg-1。对比来看, 3日气温、 不稳定能量较2日有显著降低, 但天气尺度系统强迫更强。触发机制分析显示: 2日下午地面辐合线在延安触发对流, 向南移动过程中产生冷池, 出流的阵风锋在西安触发新生对流, 由于西安地区水汽含量大, 能量充足, 对流回波维持时间长, 产生短时暴雨, 1 h降水量高达47.2 mm, 而3日下午的暴雨是由冷锋触发, 强锋生区域与低层冷平流区域对应较好, 位于近地面层到850 hPa, 锋生次级环流诊断发现, 地面到850 hPa由于锋生造成的垂直运动, 使得气块克服对流抑制抬升到自由对流高度, 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 产生强降水, 冷锋南压过程中由于秦岭的阻挡作用, 在沿山北麓边界层形成急流, 沿着急流强雷暴单体不断生成并在向东移动过程中形成列车效应, 造成山区的大暴雨。
  • 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湖南两次暖区暴雨对比分析
  • 唐佳;叶成志;唐明晖;许霖;何炜炜;付炜
  • 2021 Vol. 40 (4): 815-828.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0.00062
  • 摘要 ( ) HTML ( ) PDF (12429KB) ( )
  • 首先对2008 -2019年4 -9月湖南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暖区暴雨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 然后对2018年4月30日(简称“4·30”过程)和2016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1)两类暖区暴雨具有明显季节差异, 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分别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强西南急流型一天任何时刻均会出现, 夜间降水频次增多。副高型的日变化明显, 降水峰值出现在上午。强西南急流型降水范围广, 多出现在湘南地区, 西南急流北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时, 湘北也会出现暴雨。副高型降水分散, 在湘西北、 湘北及湘东南地区均出现强降水, 局地性强, 对流性明显。(2)“4·30”过程暴雨区处于上下一致西南风中, 在切变线南侧辐合上升、 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下湘东北出现暴雨, 属于强西南急流型暖区暴雨; 而“7·17”过程, 副高脊线控制湖南, 受中低层弱切变和地面中尺度气旋影响, 湘西北出现暴雨, 属于副高型暖区暴雨。(3)“4·30”过程暴雨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均为负值, 700 hPa存在负值中心, 意味着700 hPa切变线造成暴雨区强辐合上升, 导致强降水发生; “7·17”过程, 垂直螺旋度呈“上正下负”结构, 900 hPa高度强气旋性旋转辐合最强, 表征近地层中小尺度系统影响造成暴雨。“4·30”过程水汽输送和辐合比“7·17”过程更强。“7·17”过程比“4·30”过程低层热力不稳定能量更大且热力不稳定层结更强。β中尺度辐合线和γ小尺度气旋分别为 “4·30”过程和“7·17”过程的触发机制。
  • 东北地区积雪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周晓宇;赵春雨;李娜;崔妍;易雪;刘鸣彦
  • 2021 Vol. 40 (4): 875-886.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0.00055
  • 摘要 ( ) HTML ( ) PDF (2862KB) ( )
  • 利用东北地区1961 -2017年16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 分析了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1)平均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为75.3 d和582.1 cm, 呈高纬多低纬少、 山地多平原少的分布, 大兴安岭北部、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积雪日数达140 d以上, 积雪日数多的地方累积积雪深度也较深。(2)平均积雪初终日和积雪期分别为11月7日、 4月1日和145 d, 积雪初日自大兴安岭北部向辽宁沿海地区推进; 积雪初日早的地区积雪结束的也晚, 积雪期更长, 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均超过了150 d。(3)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 以1月下旬最多; 积雪初日和终日最多分别出现在11月和3月, 以11月上旬和3月下旬最多。(4)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分别以1.88 d·(10a)-1和71.94 cm·(10a)-1的速率增加, 在21世纪10年代达到年代最高值, 秋季、 冬季和春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呈增加趋势, 冬季增加最为显著。积雪初日显著推迟、 积雪终日提前、 积雪期缩短, 变化速率分别为1.44 d·(10a)-1、 -2.27 d·(10a)-1和-3.72 d·(10a)-1; 162个气象站点中, 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有75%以上的站点呈增加趋势, 积雪初日推迟、 积雪终日提前和积雪期缩短的站点分别为86.4%、 98.1%和96.3%。(5)冬半年积雪受降水量(有效降雪量)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的影响; 积雪初日与11月平均气温和10月降水量相关性较好, 积雪终日与2月温度因子相关性较好; 随着纬度的升高和海拔的抬升, 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增加, 积雪初日提前、 积雪终日推后、 积雪期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