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绍武, 叶瑾琳, 龚道溢, 等.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增刊1): 65-74.
[2]张庆云, 陶诗言.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增刊1): 17-23.
[3]韩雪, 魏凤英.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东亚垂直环流结构及其预测试验[J]. 大气科学, 2010, 34 (3): 533-547 .
[4]蔡榕硕, 谭红建, 黄荣辉.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12, 36(1): 35-46.
[5]吕俊梅, 祝从文, 琚建华, 等. 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J]. 大气科学, 2014, 38(4): 782-794.
[6]陶诗言等. 中国之暴雨[C]. 北京: 科学出社, 1980: 127.
[7]赵平, 周秀骥. 近40年我国东部降水持续时间和雨带移动的年代际变化[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5): 548-556.
[8]黄荣辉, 徐予红, 周连童.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化势[J]. 高原气象, 1999, 18(4): 465-476.
[9]黄荣辉, 陈际龙, 周连童, 等. 关于中国重大气候灾害与东亚气候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J]. 大气科学, 2003, 27: 770-787.
[10]李跃凤, 丁一汇.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多尺度时空分布特征[J]//黄荣辉. 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 18-226.
[11]李栋梁, 谢金南, 王文.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J]. 大气科学, 1997, 21(3): 331-340.
[12]黄玉霞, 李栋梁, 王宝鉴, 等. 西北地区近40年年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23(2): 245-252.
[13]钟海玲, 李栋梁, 陈晓光. 近40年来河套及其邻近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J]. 高原气象, 2006, 25(5): 900-909.
[14]王楠, 李栋梁, 张杰. 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异常降水的变化特征及环流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2, 35(5): 754-763.
[15]李进, 李栋梁, 张杰. 黄河流域冬、夏季水汽输送及收支特征[J]. 高原气象, 2012, 31(2): 342-350.
[16]葛朝霞, 彭梅香, 姚永红, 等. 黄河上游汛期水量丰枯的气候因子分析[J]. 河海大学学报, 2001, 29(5): 74-79.
[17]张顺利, 陶诗言. 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诊断及数值研究[J]. 大气科学, 2001, 25(3): 373-390.
[18]王春学, 李栋梁. 基于MTM-SVD方法的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J]. 大气科学, 2012, 36 (4): 823-834.
[19]李栋梁, 柳苗, 王慧. 高原东部凝结潜热及其对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8, 27(4): 713-718.
[20]张存杰, 谢金南, 李栋梁, 等. 东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2, 21(2) : 193-199.
[21]刘子臣, 张健宏. 黄土高原上两次低空急流大暴雨的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1995, 14(1) : 107-113.
[22]何光碧, 陈静, 李川. 低涡与急流对"04·9"川东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05, 24(6): 1012-1023.
[23]游性恬, 熊廷南, 朱禾, 等. 关于西风急流在强迫扰动中作用的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 1992, 11(1): 23-30.
[24]魏林波, 周甘霖, 王式功, 等. 亚洲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我国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12, 31(1): 87-93.
[25]孙凤华, 张耀存, 郭兰丽.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副热带急流年代际异常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09, 28(6): 1308-1315.
[26]金荣花, 李维京, 张博, 等.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关系的研究[J]. 大气科学, 2012, 36(4): 722-732.
[27]况雪源, 张耀存.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6, 25(3): 382-389.
[28]董丽娜, 郭品文, 王鹏祥, 等. 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变化对我国雨带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10, 29(2): 286-296.
[29]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C].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110.
[30]邵晓梅, 许月卿, 严昌荣. 黄河流域降水序列变化的小波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1(1): 1-7.
[31]王遵娅, 丁一汇. 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J]. 大气科学, 2008, 32(1): 1-13.
[32]李栋梁, 邵鹏程. 近60a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地域特征[J]. 中国沙漠, 2013, 33(5): 1511-1519.
[33]李栋梁, 邵鹏程, 王慧, 等. 中国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研究进展[J]. 高原气象, 2013, 32(1): 305-314,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030.
[34]蔡英, 钱正安, 宋敏红. 华北和西北区干湿年间水汽场及东亚夏季风的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2003, 22(1): 14-23.
[35]宇如聪, 周天军, 李建, 等. 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三维特征的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2008, 32(4): 893-905.
[36]严中伟, 季劲均, 叶笃正. 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I.降水和温度变化[J]. 中国科学(B辑), 1990, 33: 97-103.
[37]陆日宇. 华北汛期降水量年代际和年际变化之间的线性关系[J]. 科学通报, 2003, 48(7): 718-722.
[38]Xie Zhiqing, Du Yin, Jiang Aijun, et al. Climatic trends of different intensity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concentration in China[J]. J Geographical Sci, 2005, 15(4): 459-466.
[39]梁平德, 段丽瑶, 周鸣盛, 等. 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型特征及其在初夏的预兆[J]. 气象学报, 2006, 64(3): 385-391.
[40]闫彩霞, 金荣花.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指数表征方法对比分析[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2, 27(3): 285-291.
[41]杜银, 张耀存, 谢志清.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影响[J].大气科学, 2009, 33 (3): 58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