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21-06-15
修回日期: 2021-11-29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6-1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5089);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60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urface Flux Characteristics of Two Types of Typical Forest Underlying Surfaces in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Received date: 2021-06-15
Revised date: 2021-11-29
Online published: 2021-06-15
刘雨佳 , 韦志刚 , 王欢 , 李娴茹 , 郭仕侗 , 马力 . 岭南地区两类典型森林下垫面地表通量特征比较研究[J]. 高原气象, 2022 , 41(6) : 1501 -1510 .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21.00103
null | |
null | |
null | |
null | |
null | |
null | |
null | |
null | |
null | |
null | |
null | 陈明, 洪钟祥, 1993.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案研究及其应用[J].大气科学, 17(1): 97-105. |
null | 戴永久, 曾庆存, 1996.陆面过程研究[J].水科学进展, 7(S1): 40-53. |
null | 郭其蕴, 王继琴, 1981.近三十年我国夏季风盛行期降水的分析[J].地理学报, 36(2): 187-195. |
null | 纪忠萍, 熊亚丽, 谷德军, 等, 2005.广东汛期开始日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J].大气科学, 29(2): 292-300. |
null | 李春, 何洪林, 刘敏, 等, 2008.ChinaFLUX CO2通量数据处理系统与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 10(5): 557-565. |
null | 李祎君, 许振柱, 王云龙, 等, 2007.玉米农田水热通量动态与能量闭合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 31(6): 1132-1144. |
null | 廖要明, 王凌, 王遵娅, 等, 2016.2015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J].气象, 42(4): 472-480. |
null | 林之光, 1985.中国气候[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6-80. |
null | 刘海坤, 黄健, 王鑫, 等, 2017.冬季增城丘陵灌木林基本气象要素与湍流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 33(5): 706-715. |
null | 刘辉志, 涂钢, 董文杰, 等, 2006.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J].大气科学, 30(1): 108-118. |
null | 鹿世瑾, 1990.华南气候[M].北京: 气象出版社, 67~80. |
null | 梅梅, 姜允迪, 王遵娅, 等, 2017.2016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J].气象, 43(4): 468-476. |
null | 慕文玲, 霍文, 何清, 等, 2017.塔中人工绿地与自然沙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差异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31(1): 115-120. |
null | 任雪塬, 张强, 岳平, 等, 2021.中国北方四类典型下垫面能量分配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J].高原气象, 40(1): 109-122.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20.00008 . |
null | 沈永平, 王国亚, 2013.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 35( 5): 1068-1076. |
null | 孙菽芬, 2002.陆面过程研究的进展[J].新疆气象, 25(6): 1-6. |
null | 陶诗言, 1980.中国之暴雨[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5. |
null | 同小娟, 张劲松, 孟平, 2018.基于涡度相关法的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控制机制[J].温带林业研究, 1(2): 1-9+14. |
null | 王欢, 韦志刚, 朱献, 等, 2020.岭南地区典型次生常绿阔叶林下垫面太阳和长波辐射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 39(5): 1033-1044.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9.00090 . |
null | 王介民, 1999.陆面过程实验和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从HEIFE到IMGRASS和GAME-Tibet/TIPEX[J].高原气象, 18(3): 280-294. |
null | 王维真, 徐自为, 刘绍民, 等, 2009.黑河流域不同下垫面水热通量特征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 24(7): 714-723. |
null | 王宇轩, 奥银焕, 李照国, 等, 2021.黑河中下游不同类型下垫面的能量收支差异及其成因研究[J].高原气象, 40(3): 495-509.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20.00100 . |
null | 韦志刚, 胡嘉骢, 董文杰, 等, 2016.珠海凤凰山陆气相互作用与碳通量观测塔的基本观测及晴天主要观测量的日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 40(2): 423-436. |
null | 张翔, 刘晓琴, 张立锋, 等, 2017.青藏高原三江源区人工草地能量平衡的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 37(15): 4973-4983. |
null | 左洪超, 胡隐樵, 1994.黑河地区绿洲和戈壁小气候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 13(3): 23-3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