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20-10-26
修回日期: 2021-05-06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1-03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937301)
Comparison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 Jiulong Vortex Continuing to Move Northeast and Stagnating in the Sichuan Basin
Received date: 2020-10-26
Revised date: 2021-05-06
Online published: 2022-11-03
周春花 , 肖递祥 , 郁淑华 . 持续东北移和在四川盆地停滞的九龙涡结构特征比较[J]. 高原气象, 2022 , 41(5) : 1220 -1231 .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21.00044
null | 曾波, 何光碧, 余莲, 2017.川渝地区两类西南涡物理量场诊断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32(2): 157-164. |
null | 陈贵川, 谌芸, 王晓芳, 等, 2018.一次冷性停滞型西南低涡结构的演变特征[J].高原气象, 37(6): 1628-1642.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8.00093 . |
null | 陈启智, 黄奕武, 王其伟, 等, 2007.1990-2004 年西南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6): 633-642. |
null | 陈忠明, 闵文彬, 2000.西南低涡的统计研究[M].北京: 气象出版社, 68-378. |
null | 陈忠明, 闵文彬, 崔春光, 2004.西南低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高原气象, 23(): 1-5. |
null | 段炼, 2006.汛期西南低涡移向频数的年际变化与降水[J].气象学报, 32(2): 23-27. |
null | 方从羲, 李子良, 2016.一次西南涡致洪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6(5): 14-21.DOI: 10.16441/j.cnki.hdxb.20150319 . |
null | 高文良, 郁淑华, 2018.高原涡诱发西南涡伴行个例的环境场与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 37(1): 54-67.DOI: 10.7522/j.issn. 1000-0534.2017.00020 . |
null | 顾清源, 周春花, 青泉, 等, 2008.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气象, 34(4): 39-47. |
null | 韩林君, 白爱娟, 2019.2004-2017年夏半年西南涡在四川盆地形成降水的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 38(3): 552-562.DOI: 10. 7522/j.issn.1000-0534.2018.00100 . |
null | 何光碧, 曾波, 郁淑华, 等, 2016.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 35(4): 865-874.DOI: 10.7522/j.issn. 1000-0534.2015.00081 . |
null | 胡祖恒, 李国平, 官昌贵, 等, 2014.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西南低涡持续性暴雨的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 33(1): 116-129.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02 . |
null | 康岚, 郝丽萍, 牛俊丽, 2011.引发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 30(6): 1435-1443. |
null | 李娟, 孙建华, 张元春, 等, 2016.四川盆地西部与东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 35(1): 64-76.DOI: 10. 7522/j.issn.1000-0534.2014.00150 . |
null | 李强, 王秀明, 周国兵, 等, 2020.四川盆地西南低涡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 39(5): 960-972.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9.00096 . |
null | |
null | 刘国忠, 丁治英, 贾显锋, 等, 2007.影响华南地区西南低涡及致洪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J].气象, 33(1): 45-50. |
null | 刘金卿, 李子良, 2020.一次西南涡诱生气旋引发的湖南大暴雨个例分析[J].高原气象, 39(2): 311-320.DOI: 10.7522/j.issn. 1000-0534.2019.00028 . |
null | 刘晶, 周雅蔓, 杨莲梅, 等, 2019.伊犁河谷“7.31”极端暴雨过程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研究 [J].大气科学, 43(6): 1204-1218.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01.18155 . |
null | 刘璐, 冉令坤, 周玉淑, 等, 2015.北京“7.21”暴雨的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分析[J].大气科学, 39(3): 583-595.DOI: 10. 3878/j.issn.1006-9895.1407 . |
null | 刘屹岷, 吴国雄, 刘辉, 等, 1999.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 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J].气象学报, 57(5): 525-538. |
null | 卢敬华, 1986.西南低涡概论[M].北京: 气象出版社. |
null | 马勋丹, 智协飞, 王静, 等, 2018.1979-2016 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 41(2): 198-206.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71015001 . |
null | 陶诗言等 编著, 1980.中国之暴雨[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99. |
null | 王作述, 汪迎辉, 梁益国, 1996.一次西南低涡暴雨的数值试验研究[J].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C].北京: 气象出版社, 257-267. |
null | 吴国雄, 刘屹岷, 刘平, 1999.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Ⅰ: 尺度分析[J].气象学报, 57(3): 257-263. |
null | |
null | 肖玉华, 郁淑华, 高文良, 等, 2018.一例伴随西南低涡的入海高原涡持续活动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 37(6): 1616-1627.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8.00043 . |
null | 叶瑶, 李国平, 2016.近61年夏半年西南低涡的统计特征与异常发生的流型分析[J].高原气象, 35(4): 946-954.DOI: 10.7522/j , issn.1000-0534.2015.00073. |
null | 张芳丽, 李国平, 罗潇, 2020.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突发性暴雨事件的影响系统分析[J].高原气象, 39(2): 321-332.DOI: 10. 7522/j.issn.1000-0534.2019.00080 . |
null | 赵玉春, 王叶红, 2010.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J].高原气象, 29(4): 819-831. |
null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 2013.西南低涡年鉴.2012[M].北京: 科学出版社, 352. |
null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 2015.西南低涡年鉴.2013[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62. |
null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 2016.西南低涡年鉴.2014[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83. |
null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 2017.西南低涡年鉴.2015[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30. |
null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 2017.西南低涡年鉴.2016[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19. |
null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 2019.西南低涡年鉴.2017[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28. |
null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 2020.西南低涡年鉴.2018[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84.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