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同美, 吴国雄, 万日金.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8, 27(1): 1-9.
[2]Xu X D, Zhang R H, Koike T, et al. A new integrated observation system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J]. Bull Amer Meteoro Soc, 2008, 89(10): 1492-1496.
[3]徐祥德. 青藏高原“敏感区”对我国灾害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监测[J]. 中国工程科学, 2009, 11(10): 96-107.
[4]周秀骥, 赵平, 陈军明, 等.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J]. 中国科学(D辑), 2009, 39(11): 1473-1486.
[5]马耀明, 塚本修, 吴晓鸣, 等.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J]. 大气科学, 2000, 24(5): 715-722.
[6]陶诗言, 陈联寿, 徐祥德, 等.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一)、 (二)、 (三)[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7]刘辉志, 洪钟祥. 青藏高原改则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J]. 大气科学, 2000, 24(3): 289-300.
[8]周明煜, 徐祥德, 卞林根, 等. 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观测分析与动力学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9]卞林根, 陆龙骅, 程彦杰, 等. 青藏高原东南部昌都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的观测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1): 1-13.
[10]钱泽雨, 胡泽勇, 杜萍, 等.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层能量输送与微气象特征[J]. 高原气象, 2005, 24(1): 43-48.
[11]马耀明, 姚檀栋, 王介民.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研究-GAME/Tibet与CAMP/Tibet研究进展[J]. 高原气象, 2006, 25(2): 344-351.
[12]李茂盛, 戴有学, 马耀明, 等.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及近地层能量交换分析[J]. 高原气象, 2006, 25(5): 807-813.
[13]徐祥德, 陈联寿.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6): 756-772.
[14]游庆龙, 康世昌, 李潮流, 等. 青藏高原纳木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J]. 气象, 2007, 33(3): 54-60.
[15]冯健武, 刘辉志, 邹捍, 等. 珠峰绒布河谷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及湍流通量变化[J]. 高原气象, 2007, 26(6): 1244-1253.
[16]孙方林, 马耀明.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河谷局地环流特征观测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6): 1187-1190.
[17]刘辉志, 冯健武, 邹捍, 等. 青藏高原珠峰绒布河谷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J]. 高原气象, 2007, 26(6): 1151-1161.
[18]李茂善, 马耀明, 孙方林, 等. 纳木错湖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地表通量交换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4): 727-732.
[19]吕雅琼, 马耀明, 李茂善, 等.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6): 1206-1210.
[20]李跃清, 刘辉志, 冯健武, 等. 高山草甸下垫面夏季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J]. 大气科学, 2009, 33(5): 1003-1014.
[21]李英, 李跃清, 赵兴炳. 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J]. 高原气象, 2009, 28(4): 745-753.
[22]陈学龙, 马耀明, 胡泽勇, 等. 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大气结构的初步分析[J]. 大气科学, 2010, 34(1): 83-94.
[23]王永杰, 马耀明, 朱志鹍, 等. 藏东南地区鲁朗河谷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J]. 高原气象, 2010, 29(1): 63-69.
[24]张烺, 李跃清, 李英, 等. 青藏高原东部草甸下垫面涡旋相关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及评价研究[J]. 大气科学, 2010, 34(4): 703-714.
[25]华维, 范广洲, 李洪权, 等. 西南地区近21年来NDVI变化特征分析[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3(1): 91-97.
[26]刘伯奇, 何金海, 王黎娟. 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J]. 大气科学, 2009, 33(6): 1319-1332.
[27]大理白族自治州气象局. 大理白族自治州气象志[Z].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8: 25-29.
[28]Yu R C, Li J, Chen H M.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wind over central eastern China[J]. Climate Dyn, 2009, 33(7-8): 1089-1097.
[29]徐安伦, 董保举, 刘劲松, 等. 洱海湖滨大气边界层结构及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0, 29(3): 637-644.
[30]徐安伦, 赵晓红, 付志嘉, 等. 洱海盆地水面与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的比较[J].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2): 225-231.
[31]张强, 王胜. 干旱荒漠区土壤水热特征和地表辐射平衡年变化规律研究[J].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17(2): 211-216.
[32]张强, 黄荣辉, 王胜, 等. 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NWC-ALIEX)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4): 427-441.
[33]文莉娟, 吕世华, 陈世强, 等. 干旱区绿洲地表反照率不对称观测研究[J]. 太阳能学报, 2009, 30(7): 953-956.
[34]李宏宇, 张强, 王胜.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陆面辐射和热量特征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10): 1070-1081.
[35]张强, 曹晓彦. 敦煌地区荒漠戈壁地表热量和辐射平衡特征的研究[J]. 大气科学, 2003, 27(2): 245-254 .
[36]鲍艳, 吕世华. 干旱、 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 2006, 26(3): 45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