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兴国, 马鹏里, 王润元, 等.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辐射特征分析[J]. 中国沙漠, 2005, 25(1): 55-62.
[2]苏文颖, 毛节泰, 纪飞, 等. 青藏高原出射长波辐射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 2000, 24(3): 313-323.
[3]李英年, 周华坤.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植物生长期的光合有效辐射特征[J]. 高原气象, 2002, 21(1): 90-95.
[4]马伟强, 马耀明, 李茂善, 等. 藏北高原地区地表辐射出支和能量平衡的季节变化[J]. 冰川冻土, 2005, 27(5): 673-679.
[5]奥银焕, 吕世华, 李锁锁, 等. 黄河上游夏季晴天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J]. 冰川冻土, 2008, 30(3): 426-432.
[6]乔艳丽, 古松, 唐艳鸿, 等. 青藏高原的散射辐射特征[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1(3): 69-78.
[7]王少影, 张宇, 吕世华, 等. 玛曲高寒草甸地表辐射与能量收支的季节变化[J]. 高原气象, 2012, 31(3): 605-614.
[8]张丁玲, 黄建平, 刘玉芝, 等. 利用CERES(SYN)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J]. 高原气象, 2012, 31(5): 1192-1202.
[9]马迪, 吕世华, 奥银焕, 等. 巴丹吉林沙漠不同下垫面辐射特征和地表能量收支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3): 615-621.
[10]郑海雷, 王介民, 米谷俊颜, 等. 河西走廊沙漠和绿洲下垫面生态条件下能量交换若干特征[J]. 生态学, 2000, 20 (1): 88-92.
[11]胡泽勇, 黄荣辉, 卫国安, 等. 2000年6月4日沙尘暴过境时敦煌地面气象要素及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的变化[J]. 大气科学, 2002, 26(1): 1-8.
[12]张强, 周毅. 敦煌绿洲夏季典型晴天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717-723.
[13]张强, 曹晓彦. 敦煌地区荒漠戈壁地表热量和辐射平衡特征的研究[J]. 大气科学, 2003, 27(2): 245-253.
[14]蒋熹, 王宁练, 杨胜朋, 等. 祁连山七一冰川暖季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分析[J]. 冰川冻土, 2010, 32(4): 686-695.
[15]马伟强, 戴有学, 马耀明, 等. 珠峰北坡地区地表辐射和能量季节变化的初步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6): 1237-1243.
[16]白建辉, 邹捍, 李爱国, 等. 珠穆朗玛峰北坡山谷太阳辐射和大气的特征与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6): 1162-1172.
[17]孙维君, 秦翔, 徐跃通, 等. 祁连山老虎沟12 号冰川辐射各分量年变化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3): 347-354.
[18]孙维君, 秦翔, 任贾文, 等.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积累区消融期能量平衡特征[J]. 冰川冻土, 2011, 33(1): 38-46.
[19]谢霞, 杨国靖, 王增如, 等. 疏勒河上游山区不同海拔梯度的景观格局变化[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7): 1420-1426.
[20]天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天峻县志[M].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5.
[21]盛煜, 李静, 吴吉春, 等. 基于GIS的疏勒河流域上游多年冻土分布特征[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 39(1): 32-39.
[22]李静, 盛煜, 吴吉春, 等. 祁连山西段疏勒河上游流域的多年冻土地温特征及影响因素[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2): 37-43.
[23]吴吉春, 盛煜, 李静, 等. 疏勒河源区的多年冻土[J]. 地理学报, 2009, 64(5): 571-580.
[24]吴锦奎. 内陆河流域中游农业绿洲农田能水平衡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
[25]季国良, 邹基玲. 干旱地区绿洲和沙漠辐射收支的季节变化[J]. 高原气象, 1994, 13(3): 323-329.
[26]李英年, 赵亮, 徐世晓, 等.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辐射气候特征[J]. 山地学报, 2006, 24(3): 298-305.
[27]钱泽雨, 胡泽勇, 杜萍, 等. 藏北高原典型草甸下垫面与HEIFE沙漠区辐射平衡气候学特征对比分析[J]. 太阳能学报, 2003, 24(4): 453-460.
[28]Gu Song, Tang Yanhong, Cui Xiaoyong, et al.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a meadow ecosystem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J]. Agric Forest Meteor, 2005, 129(3/4): 175-185.
[29]Gao Z, Lenschow D H, He Z, et al. Seasonal and diurnal variations in moisture, heat and CO2 fluxesover a typical steppe prairi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J]. Hydrol Earth Syst Sci, 2009, 13: 987-998.
[30]Yao Jimin, Zhao Lin, Ding Yongjian, et al.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Tanggula reg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J].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2(3): 326-340.
[31]吴锦奎, 丁永建, 魏智, 等. 黑河中游间作农田的辐射收支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2): 286-292.
[32]马耀明, 姚檀栋, 王介民, 等. 青藏高原复杂地表能量通量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12): 1215-1223.
[33]李茂善, 戴有学, 马耀明, 等.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及近地层能量交换分析[J]. 高原气象, 2006, 25(5): 807-813.
[34]刘宇, 邹捍, 胡非. 青藏高原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近地层观测研究[J]. 高原气象, 2004, 23(4): 512-518.
[35]左洪超, 胡隐樵, 吕世华, 等. 青藏高原安多地区干、 湿季的转换及其边界层特征关系[J]. 自然科学进展, 2004, 14(5): 535-540.
[36]吴锦奎, 王杰, 丁永建, 等. 干旱区农田、 草地和荒漠下垫面辐射收支平衡的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2010, 29(3): 645 -654.
[37]邹基玲, 季国良. 藏北高原太阳总辐射和地表反射率的分光特征[J]. 太阳能学报, 1996, 17(2): 113-117.
[38]李跃清, 刘辉志, 冯健武, 等. 高山草甸下垫面夏季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J]. 大气科学, 2009, 33(5): 1003-1014.
[39]李英, 胡泽勇. 藏北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初步研究[J]. 高原气象, 2006, 25(6): 1034-1041.
[40]肖瑶, 赵林, 李韧, 等. 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J]. 冰川冻土, 2010, 32(3): 480-488.
[41]江灏, 季国良. 五道梁地区的辐射特征[J]. 高原气象, 1988, 7(2): 14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