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知网(CNKI)《学术精要数据库》收录了2011年以来各学科Top10%高被引论文。《高原气象》共有724篇论文被收入该数据库,其中《学术精要数据库》高被引论文64篇、高下载论文16篇、高PCSI论文62篇,合计81篇(有重合)。详细信息可进https://xsjy.cnki.net/网站查看及下载相关报告和证书。如有个人在中国知网无法下载入选证书的,可在本页面下表中点击文章题目进行下载。
《学术精要数据库》基于中国知网资源总库遴选各学科代表性论文,并为单篇代表作提供定性与定量评价数据。支持作者成果认领,能够自动生成学者国内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报告,为个人用户申报奖项、职称评比提供佐证材料。另外,提供基于单篇论文评价的科研成果统计功能,为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高被引论文是指同年度同学科同种文献类型(研究型、综述型文献)的国内期刊、会议论文中,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论文,即高被引论文Top1%。
高下载论文是指同年度同学科同种文献类型(研究型、综述型文献)的国内期刊、会议论文中,总下载频次排名前1%的论文,即高下载论文Top1%。
高PCSI论文是指同年度同学科同种文献类型(研究型、综述型文献)的国内期刊、会议论文中,PCSI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即高PCSI论文Top1%。
PCSI指数(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是指将PCSI统计源被引频次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所得到的相对影响力评价指标,能够表征论文被“控制后统计源”引用的次数与同学科同年度论文平均水平的差距,该指标可以实现不同学科不同年度论文之间的比较。
PCSI统计源被引频次是指《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1版Q1、Q2区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21版Top10%期刊,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的引用次数。
《高原气象》高被引、高下载、高PSCI论文名单(2011—2022年)
论文题目 | 出版年期 | 论文作者 | 作者单位 | 荣誉 |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 2013 年 01 期 | 樊李苗;俞小鼎;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
![]() ![]() ![]() |
西北地区近50年气温及降水的时空变化 | 2011 年 02 期 | 赵传成;王雁;丁永建;叶柏生;姚淑霞;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 ![]() ![]() |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在中国干旱监测的适用性分析 | 2014 年 02 期 | 王林;陈文;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 |
“6.3”区域致灾雷暴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分析 | 2012 年 02 期 |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牛淑贞; |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河南省气象台; |
![]() ![]() |
近48年西南地区降水量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 2014 年 02 期 | 张琪;李跃清; | 四川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
![]() ![]() ![]() |
青藏高原不同时间尺度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 | 2014 年 02 期 | 王青霞;吕世华;鲍艳;马迪;李瑞青;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 |
2007年7月新疆三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 | 2012 年 04 期 | 杨莲梅;张云惠;汤浩; |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疆气象台; |
![]() ![]() |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新特征 | 2015 年 06 期 | 郑然;李栋梁;蒋元春;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 ![]() ![]() |
近138年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事件分析 | 2013 年 02 期 | 陈敏;耿福海;马雷鸣;周伟东;施红;马井会; | 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
![]() ![]() ![]() |
青藏高原东部三种再分析资料与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 2012 年 06 期 | 李瑞青;吕世华;韩博;高艳红; |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
天气关键区大气低频波延伸期预报方法 | 2011 年 03 期 | 孙国武;孔春燕;信飞;陈伯民;何金海; |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气候中心;江苏省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 2013 年 05 期 | 巩崇水;曾淑玲;王嘉媛;张博凯;尚可政;王式功;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 |
中国近50年气温变化准3年周期的普遍性及气温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 | 2012 年 01 期 | 王澄海;李健;许晓光; |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 ![]() |
基于CloudSat资料的中国及周边地区云垂直结构统计分析 | 2011 年 01 期 | 王帅辉;韩志刚;姚志刚;赵增亮;项杰; |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 |
![]() |
城市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与颗粒物浓度影响分析 | 2014 年 05 期 | 杜川利;唐晓;李星敏;陈闯;彭燕;董研;董自鹏; | 陕西省气象科研所;中科院大气所; |
![]() ![]() |
青藏高原东南缘气象要素Anusplin和Cokriging空间插值对比分析 | 2016 年 04 期 | 谭剑波;李爱农;雷光斌; |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
青藏高原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 2017 年 06 期 | 韩熠哲;马伟强;王炳赟;马耀明;田荣湘;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与地表过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气象信息与预测研究所; |
![]() ![]() ![]() |
中尺度地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 | 2012 年 05 期 | 赵玉春;许小峰;崔春光; |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 |
![]() ![]() |
安徽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和临近预警 | 2012 年 06 期 | 姚叶青;郝莹;张义军;李劲;刘高平;邱学兴;余金龙;刘远永; |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徽省气象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 |
![]() ![]() |
北京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 | 2013 年 06 期 | 张琳娜;郭锐;曾剑;卢冰;段丽;刘璐;孙兆彬; | 北京市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
![]() ![]() |
PDSI、SPEI及CI指数在2010/2011年冬、春季江淮流域干旱过程的应用分析 | 2013 年 04 期 | 段莹;王文;蔡晓军;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
![]() ![]() ![]() |
南疆西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 2013 年 01 期 | 张云惠;陈春艳;杨莲梅;贾丽红;杨霞; | 新疆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
![]() |
东北冷涡对江淮飑线生成的影响研究 | 2014 年 01 期 | 郑媛媛;张雪晨;朱红芳;姚晨;施帅红; |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气象台; |
![]() ![]() |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云微物理和光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 2014 年 04 期 | 杨冰韵;张华;彭杰;王志立;荆现文;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上海市气象局上海气象科学研究所; |
![]() |
标准化降水指数与广义极值分布干旱指数在西北地区应用的对比分析 | 2013 年 03 期 | 王芝兰;王劲松;李耀辉;王澄海; |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
![]() ![]() |
近55年来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17 年 06 期 | 刘维成;张强;傅朝; | 兰州中心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气象局; |
![]() ![]() ![]() |
近50年中国降水格点日值数据集精度及评估 | 2015 年 01 期 | 赵煜飞;朱江; |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
![]() ![]() |
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特征分析 | 2013 年 01 期 | 戴升;申红艳;李林;王振宇;肖建设; | 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气象局科研所; |
![]() |
基于WRF模式对青藏高原一次强降水的模拟 | 2012 年 05 期 | 何由;阳坤;姚檀栋;何杰;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 |
夏季青藏高原深厚及浅薄降水云气候特征分析 | 2015 年 05 期 | 潘晓;傅云飞;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 ![]() |
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2019 年 05 期 | 徐丽娇;胡泽勇;赵亚楠;洪潇宇; | 赤峰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 ![]() ![]() |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 2014 年 01 期 | 常军;王永光;赵宇;李凤秀; | 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 |
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气候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 2015 年 01 期 | 王芬;曹杰;李腹广;孙旭东;谷晓平;熊伟;段荣; | 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局;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气象台; |
![]() |
2010年新疆北部暴雪异常的环流和水汽特征分析 | 2015 年 01 期 | 李如琦;唐冶;肉孜·阿基; | 新疆气象台; |
![]() |
基于WRF模式和自适应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风能预报试验研究 | 2012 年 05 期 | 程兴宏;陶树旺;魏磊;段玮;陈军明;江滢; |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西北电网有限公司电网技术(培训)中心;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 |
中国地区MODIS气溶胶产品的验证及反演误差分析 | 2016 年 03 期 | 王宏斌;张镭;焦圣明;张志薇;朱毓颖;朱承瑛; | 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 |
![]() |
青藏高原及附近水汽输送对其夏季降水影响的分析 | 2016 年 02 期 | 林厚博;游庆龙;焦洋;闵锦忠;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英气候变化与评估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
![]() |
ERA-Interim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 | 2015 年 03 期 | 秦艳慧;吴通华;李韧;谢昌卫;乔永平;陈浩;邹德富;张乐乐;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
青藏高原东北部MODIS地表温度重建及其与气温对比分析 | 2011 年 02 期 | 柯灵红;王正兴;宋春桥;卢振权;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 |
2001-2012年青藏高原积雪覆盖率变化及地形影响 | 2016 年 01 期 | 郭建平;刘欢;安林昌;王鹏祥;高梅;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气象中心;西藏气象局; |
![]() ![]() |
基于PDSI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分布特征 | 2016 年 03 期 | 王文;许志丽;蔡晓军;高晶;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内蒙古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气候中心; |
![]()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冻融过程对地表能量通量的影响研究 | 2016 年 03 期 | 葛骏;余晔;李振朝;解晋;刘川;昝蓓蕾;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 |
![]() ![]() |
玛曲高寒草甸地表辐射与能量收支的季节变化 | 2012 年 03 期 | 王少影;张宇;吕世华;尚伦宇;张少波;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 ![]() |
一次鞍型场环流背景下高原东部切变线降水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 2017 年 02 期 | 李山山;李国平;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 |
风廓线雷达探测零度层亮带的试验研究 | 2011 年 05 期 | 黄钰;阮征;葛润生;陈钟荣;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
![]() |
WRF模式中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在藏东南复杂下垫面适用性研究 | 2017 年 02 期 | 李斐;邹捍;周立波;马舒坡;李鹏;朱金焕;张宇;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低层大气探测研究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夏季降水与水汽输送的联系 | 2018 年 01 期 | 谢欣汝;游庆龙;保云涛;孟宪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
![]() ![]() |
陆面模式CLM4.5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交换模拟性能的评估 | 2017 年 01 期 | 谢志鹏;胡泽勇;刘火霖;孙根厚;杨耀先;蔺筠;黄芳芳;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区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泉州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 |
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综述 | 2020 年 06 期 | 孟宪红;陈昊;李照国;赵林;周秉荣;吕世华;邓明珊;刘雨萌;李光伟;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近50年黄河上游流域年均降水与极端降水变化分析 | 2019 年 01 期 | 马佳宁;高艳红;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
西北东部暖区大暴雨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 | 2017 年 03 期 | 赵庆云;傅朝;刘新伟;陈晓燕;周晓军; | 兰州中心气象台;兰州市气象局; |
![]() ![]() |
近56年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格局 | 2020 年 04 期 | 卢珊;胡泽勇;王百朋;秦佩;王丽;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西安市气象局; |
![]() ![]() |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罕见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 2019 年 01 期 | 朱平;俞小鼎;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青海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 |
![]() ![]() |
涡动相关通量计算及三种主要软件的比较分析 | 2013 年 01 期 | 庄金鑫;王维真;王介民;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 ![]() |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2018 年 01 期 | 解晋;余晔;刘川;葛骏;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重庆市气象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 ![]() |
高山区多时间尺度Anusplin气温插值精度对比分析 | 2018 年 03 期 | 贾洋;崔鹏; |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 |
新疆西部一次极端暴雨事件的成因分析 | 2018 年 05 期 | 曾勇;杨莲梅; |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
![]() ![]() |
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年际异常成因 | 2018 年 04 期 | 保云涛;游庆龙;谢欣汝;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
![]() ![]() |
中国典型城市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2020 年 02 期 | 严晓瑜;缑晓辉;杨婧;赵蔚;徐青;刘玉兰; | 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宁夏气象服务中心; |
![]() ![]() |
1979-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 2020 年 02 期 | 许建伟;高艳红;彭保发;王夏青; | 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
![]() ![]() |
1961-2017年青藏高原暖湿季节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 2020 年 04 期 | 冯晓莉;申红艳;李万志;汪青春;段丽君;李红; | 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气象局; |
![]() ![]() |
1961-2014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 2020 年 01 期 | 姜琪;罗斯琼;文小航;吕世华;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
![]() ![]() |
中国两级阶梯地势区域冰雹天气的环境物理量统计特征 | 2018 年 01 期 | 曹艳察;田付友;郑永光;盛杰; | 国家气象中心; |
![]() |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水汽来源及输送特征分析 | 2020 年 03 期 | 曾钰婷;张宇;周可;姚豫奇;杨林峰;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 ![]() |
近60年来祁连山极端气温变化研究 | 2019 年 05 期 | 吕越敏;李宗省;冯起;李永格;袁瑞丰;桂娟;李宗杰;张百娟;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从湍流经典理论到大气湍流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 | 2012 年 01 期 | 胡隐樵;陈晋北;吕世华;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黑河上游生态-水文实验研究站; |
![]() |
四川盆地西南低涡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2020 年 05 期 | 李强;王秀明;周国兵;张亚萍;何跃; | 重庆市气象台;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
![]() |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关系的诊断与模拟 | 2018 年 02 期 | 李燕;闫加海;张冬峰; | 山西省气候中心; |
![]() |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突发性暴雨事件的影响系统分析 | 2020 年 02 期 | 张芳丽;李国平;罗潇;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气象服务中心; |
![]() ![]() |
1980-2016年青藏高原变暖时空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原因 | 2020 年 03 期 | 魏莹;段克勤; |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
![]() ![]() |
黄河源区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对春季径流的影响 | 2020 年 02 期 | 刘晓娇;陈仁升;刘俊峰;王希强;张宝贵;刘国华;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
![]() ![]() |
荒漠河岸林胡杨光合参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 2020 年 02 期 | 罗欢;司建华;赵春彦;李端;王春林;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北半球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变化及其与秋季海冰的联系 | 2020 年 01 期 | 杨冬东;张录军;周舒;王华曌;周玮佳;李媛; |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 |
![]() |
基于Noah-MP模式的影响青藏高原冻融过程参数化方案评估 | 2020 年 01 期 | 刘火霖;胡泽勇;韩赓;裴昌春;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厦门市集美区气象局;福建省泉州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 ![]() |
三江源地区暴雨的水汽输送源地及路径研究 | 2022 年 01 期 | 王美月;王磊;李谢辉;王春远;王翔跃;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庄河市气象局; |
![]() ![]() |
青藏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 2022 年 01 期 | 杨耀先;胡泽勇;路富全;蔡英;于海鹏;郭瑞霞;付春伟;樊威伟;吴笛;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 |
![]() ![]() |
青藏高原多雪年与少雪年土壤水热特征模拟分析 | 2022 年 01 期 | 罗江鑫;吕世华;马翠丽;方雪薇;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市气象局; |
![]() ![]() |
青海高原暴雨的形成条件与基本特征分析 | 2022 年 02 期 | 李生辰;张青梅;沈晓燕;马海超;张海宏;马琼; |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气象台; |
![]() |
区域气候模式RegCM砾石参数化方案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土壤水分输送的模拟分析 | 2022 年 01 期 | 刘宜纲;吕世华;马翠丽;徐悦;罗江鑫;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包头市气象局; |
![]() |
西风南支与高原季风环流场下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结构研究 | 2022 年 01 期 | 伏薇;李茂善;阴蜀城;吕钊;王灵芝;舒磊;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 |
![]() ![]() |
青藏高原土壤砾石对能量水分输送的观测与模拟研究 | 2022 年 02 期 | 陶星宇;吕世华;刘宜纲;罗江鑫;徐悦;程攀;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