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39卷 第1期 2020-02-28   

论文

  • 基于CMIP5模式对四川盆地湿季降水与极端降水的研究
  • 于灏;周筠珺;李倩;姜琪;邱威腾;吴笛;崔雪锋
  • 2020 Vol. 39 (1): 68-79.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9.00007
  • 摘要 ( ) HTML ( ) PDF (7475KB) ( )
  • 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经济中心, 湿季降水尤其极端降水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个模式结果评估未来湿季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可能变化。首先, 利用CRU数据检验了模式对1971 -2000年5 -9月四川盆地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 31个模式中有17个模式的模拟能力较好, 通过99%的空间相关性信度检验, 重现了“东多西少”的空间形态。有21个模式与观测值的标准差之比小于2.5, 所有模式的平均偏差率都小于50%。在此基础上, 选取表现最好的3个模式, 在订正后做模式集合平均(MME), 展示在RCP2.6、 RCP4.5、 RCP8.5的情形下, 21世纪初期(2010 -2039年)、 中期(2040 -2069年)、 末期(2070 -2099年)四川盆地湿季平均降水和湿季极端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在RCP2.6的情形下, 相对于1971 -2000年的气候平均态, 四川盆地湿季降水自东向西呈现“减-增-减”的形势, 并且随着时间变化并无明显变化。在RCP4.5与RCP8.5的情形下, 特征与RCP2.6不同, 自东向西呈现“增-减-增”的形势。盆地东部湿季平均降水普遍增多, 部分区域的变率达到了20%。对于极端降水阈值空间分布, 特征与平均降水类似, 三种情形下高值区均为在盆地中部偏东的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带状区域。该区域内包括了成都、 雅安、 眉山、 乐山等四川主要城市, 并且随时间变化, 该区域还有扩大的趋势, 而RCP8.5模拟的降水要显著多于另两种情形。此外研究还发现,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四川盆地某一区域湿季平均降水减少的情况下, 其极端降水阈值一定降低, 反之不一定成立。只有当平均降水增幅超过10%时, 该地区极端降水阈值才会增加。
  • 西北地区的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性能检验和评估
  • 杨显玉;文军;牛广山;王大勇;李江林;陈金雷
  • 2020 Vol. 39 (1): 90-101.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9.00010
  • 摘要 ( ) HTML ( ) PDF (7304KB) ( )
  • 为充分了解西北地区的高分辨率快速循环同化预报系统(Rapid Update Cycle, RUC)的预报性能, 对该系统2012年6月2日至7月6日的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和评估。利用双线性插值方法将西北RUC系统的预报结果插值到最近的观测站点上, 计算500 hPa和700 hPa位势高度场、 温度场、 风向以及风速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 对预报结果进行检验评估; 24 h定量降水利用累计降水分级检验方法, 检验的统计量包括TS评分、 偏差(BIA)、 公平T评分(ETS)和真实技巧评分(TSS)。检验分析表明: (1)500 hPa的高度场预报、 温度场预报、 风速预报和地面2 m温度预报都存在着正的系统性偏差, 其24 h平均误差均值分别为0.17 gpm、 0.63 ℃、 1.19 m·s-1和1.49 ℃。700 hPa高度场和温度场预报存在着负的系统性偏差, 其24 h平均误差均值分别为-0.41 gpm和 -0.11 ℃。 (2)除了风速、 风向, 其他要素24 h预报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均值都小于48 h预报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均值, 500 hPa高度场和温度场的24 h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均值分别为1.32 gpm和1.37 ℃, 而其48 h值则分别为1.56 gpm和1.53 ℃; 700 hPa高度场和温度场的24 h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均值分别为1.21 gpm和1.40 ℃, 而其48 h值则分别为1.38 gpm和1.94 ℃; 2 m温度的24 h和48 h的均方根误差均值分别为3.06 ℃和3.30 ℃, 表明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 预报性能降低, 这与模式预报性能相符。 (3)24 h定量降水分级的TS评分、 ETS评分和TSS评分几乎都有相同的大值中心, 说明模式对于这些大值中心附近地区的各量级降水预报效果比较好。总体上, 模式对于大雨和暴雨预报效果较好的地区处于西北地区东南部。从偏差(BIA)评分来看, 模式对青海南部与四川北部交界地区的降水预报并不理想, 表现为小雨预报漏报较多, 而对该地区中雨和大雨预报空报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