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39卷 第4期 2020-08-28   

论文

  • 1991 -2018年新疆夏季小时极端强降水特征
  • 杨霞;周鸿奎;赵克明;唐震;赵逸舟
  • 2020 Vol. 39 (4): 762-773.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9.00114
  • 摘要 ( ) HTML ( ) PDF (8170KB) ( )
  • 利用1991 -2018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 基于百分位阈值法分析了新疆地区小时极端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 为进一步认识干旱、 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有益参考。结果表明: 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多于南疆; 但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对其夏季总降水量的贡献率大于北疆。小时极端降水强度在北疆和南疆沿天山南麓地区为西部大于东部, 在南疆沿昆仑山北麓地区则为东部大于西部。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在北疆7月最多; 南疆6月最多。北疆西北部和北部的小时极端降水强度7月最强, 北疆沿天山中部6月最强; 南疆西部和东南部8月最强。北疆伊犁河谷平原地区、 天山北坡西部、 东部和南疆西部、 东部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其中南疆东部增加趋势显著。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类似。降水强度在北疆伊犁河谷南部山区和南疆南部呈显著减弱趋势, 其余地区呈不显著的增强趋势。南北疆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高值时段均在下午至前半夜, 低值时段北疆在05:00(北京时, 下同) -14:00, 南疆在13:00 -17:00, 南北疆06:00 -08:00小时极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19:00和20:00二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全疆平均的逐时极端降水量在12:00 -20:00以减少趋势为主; 降水频次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类似; 降水强度在多数时次呈增强趋势。
  • 乌鲁木齐两类暴雨的中尺度影响系统和大气垂直结构分析
  • 曾勇;杨莲梅
  • 2020 Vol. 39 (4): 774-787.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9.00070
  • 摘要 ( ) HTML ( ) PDF (15933KB) ( )
  • 利用常规观测、 FY-2G、 多普勒天气雷达、 风廓线雷达、 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9日、 6月27日和2016年10月2 -3日乌鲁木齐三次典型暴雨过程(分别简称为过程1、 过程2和过程3)的中尺度影响系统和大气垂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降水历时短且有短时强降水出现的过程1和过程2为强对流型暴雨, 分别产生在高压脊前西北气流和低值系统前部西南气流中; 历时较长且相对平稳的过程3为平稳型暴雨, 出现于槽前偏西气流中。强对流型暴雨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性更强、 低层大气更湿, 对暴雨中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更为有利, 此类暴雨是由相对孤立、 尺度小、 生成和发展迅速且生命史短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及尺度小、 生消快、 移动迅速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直接造成, 且伴有中低层风速辐合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 平稳型暴雨则是由持续时间长且尺度大的层积混合云团、 雷达回波及切变线直接造成。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资料和地基微波辐射计相对湿度资料分别能够细致刻画和监测乌鲁木齐两类暴雨过程水平风场和大气相对湿度演变特征。暴雨开始前, 低层风场和高层风场随高度分别出现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低层暖平流和高层冷平流增强了大气的不稳定性; 暴雨临近前0.5~1 h, 不同高度上风速的明显增长和相对湿度的剧烈发展可作为暴雨即将开始的预警; 暴雨过程中垂直风切变明显且水汽饱和区以波动形式发展; 强对流型暴雨水平风场和相对湿度变化更为剧烈, 同时, 水汽饱和区发展到暴雨过程中最高位置时, 短时强降水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