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40卷 第1期 2021-02-28   
  • 贺兰山东麓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
  • 陈豫英;苏洋;杨银;张肃诏;杨婧
  • 2021 Vol. 40 (1): 47-60.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0.00012
  • 摘要 ( ) HTML ( ) PDF (13602KB) ( )
  • 利用近10年宁夏逐时自动气象站降水、 银川CD雷达、 FY-2、 探空和ECMWF再分析0.125°×0.125°等高分辨率多源气象资料, 在中尺度系统分型基础上, 对比分析贺兰山东麓6次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 (1)低空偏(东)南急流夜间增强并配合贺兰山地形, 在东坡山前触发或增强了暴雨中小尺度系统, 造成地形处降水增幅, 极端暴雨都是伴有短时强降水的对流性暴雨, 主要集中在东坡山前, 中心在山洪沟口, 夜雨特征显著。(2)环境场都满足对流性暴雨的3个基本条件: 700 hPa(东)南急流将暖湿水汽输向暴雨区, 低层高温高湿促进了大气不稳定与动力、 热力、 地形抬升触发机制; 深对流过程850 hPa无明显急流, 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 水汽输送受限, 但大气稳定度更低, 更有利于对流性暴雨发生, 混合对流过程850 hPa与700 hPa急流路径重合, 水汽来自孟加拉湾、 南海、 黄海和渤海, 水汽输送更充沛, 更有利于持续性暴雨产生。(3)极端暴雨主要有暖区对流降水、 锋面对流降水、 锋区层状云降水3种性质; 暖区对流主要在山区, 地形抬升是触发机制, 锋面对流的触发是低层暖湿气流沿着冷垫抬(爬)升, 平原和山区皆有; 对流系统的移动与低层风场一致, 山区和平原分别沿山体和低空急流轴传播, 通常移动与传播方向平行, 山区低层为偏东风时, 移动与传播近似垂直, 列车效应明显。(4)线型对流系统过程冷空气弱, 以暖区或(和)锋面对流性降水为主, 对流系统在山前沿山体传播形成组织化程度高的带状线型回波, 移动与传播有平行有垂直, 受地形抬升作用, 对流系统在山前稳定少动、 发展强盛, 降水历时短、 范围小、 雨强大、 有间歇性, 3~4 h的累计雨量占过程总量的85%左右, 区域平均雨量远小于暴雨量级, 地形性强对流暴雨特征凸显。(5)非线型对流系统过程冷空气强, 以锋面对流性降水和锋区层状云降水为主, 对流系统在山前和平原沿山体和急流轴传播和移动形成非线型回波, 平原地区传播与移动平行, 山区两者垂直, 对流系统组织化程度不高、 移速快、 强度弱, 降水历时长、 范围大、 雨强小, 连续降水累计雨量大, 区域平均雨量接近或达到暴雨量级, 混合性降水特征明显。(6)降水强度R与CAPE增幅、 回波强度Z、 强回波持续时间、 回波顶高、 液态水含量呈正相关, 与TBB呈负相关, 相关性在深对流过程更清晰; Z≥40 dBZ时, Z-R满足关系式: R=3.67×10-8Z 5.222+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