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40卷 第2期 2021-04-28   

论文

  •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赵倩倩;张京朋;赵天保;李建华
  • 2021 Vol. 40 (2): 292-301.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0.00025
  • 摘要 ( ) HTML ( ) PDF (7023KB) ( )
  • 气候是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研究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对于国家开展重大生态恢复评估和未来植被保护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0 -2016年MODIS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数据集,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 从平均态、 线性趋势、 时间序列、 相关性等方面系统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中国区域NDVI在平均态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 受降水生长季的影响, 东部地区植被指数明显较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NDVI呈现增加的趋势, 其中湿润半湿润地区NDVI增长幅度为0.037·(10a)-1, 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变化较小[0.013·(10a)-1]。NDVI的变化与气候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其中: NDVI与气温变化在东南沿海、 东北东部以及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呈现出显著正相关, 而在青藏高原南部等地区呈现微弱的负相关; 除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和东北北部等地区外, NDVI与降水量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呈正相关。从全国平均来看, 温度和降水变化对NDVI的贡献分别为7.5%和9.1%, 其中温度对NDVI变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湿润半湿润地区(9.3%), 而降水的贡献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12.2%)。植被变化对气候要素驱动的响应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在我国东南沿海、 云贵高原东部、 四川盆地等南方地区以及黄河中下游、 东北东部等部分地区, NDVI变化对气温的敏感性最强; 而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大部分地区, NDVI变化则是对降水驱动具有很显著的响应特征。总体而言, 气温是驱动南方地区植被变化的主导因子, 而降水则调控着北方地区植被生长变化。
  • 秋季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年际振荡对长江上游径流量多寡的影响分析
  • 庞轶舒;秦宁生;罗玉;王春学;周斌
  • 2021 Vol. 40 (2): 353-366.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20.00045
  • 摘要 ( ) HTML ( ) PDF (9191KB) ( )
  • 利用年际增量、 小波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秋季热带印度洋偶极子(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 TIOD)年际振荡对次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的影响特征及其物理机理。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和秋季TIOD均具有显著的年际振荡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90年代之后尤为明显。两者的滞后相关系数为0.42, 通过了99.9%的显著性检验, 即秋季TIOD较前一年增强(减弱), 有利于次年长江上游径流量较前一年偏多(少)。秋季TIOD对次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多寡的影响, 是通过调制降水, 尤其是夏季降水来实现的。当秋季TIOD增强时, 赤道印度洋海温呈东西“-+”分布, 其中偏暖区延伸至南北纬20°, 偏冷区与西太平洋的偏冷区相通。赤道印度洋至西太平洋上空激发出增强的Walker型环流, 中心位于印度洋正上方。随着时间的发展, 暖性Kelvin波产生并向东传播, 印度洋偏暖区以及冷暖海温差异中心东移。至次年夏季, 西印度洋暖海温中心移动至东印度洋边缘至南海区域, 偏冷海区东退至日界线附近。印度洋上空增强的Walker型环流消失, 高层转为偏东气流与105°E附近加强爬升的气流相连。与此同时, 105°E以东的Walker环流加强, 高层为西风, 400 hPa以下为深厚的东风区。高低空环流相互耦合并配合科氏力的影响, 赤道以北副热带地区负涡度增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大偏强, 异常反气旋北扩, 系统外围的西南气流加强南海和孟湾水汽的输送, 使得次年夏季长江上游全流域处于水汽辐合上升区, 降水显著偏多, 从而影响了长江上游年径流量的多寡。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