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19卷 第4期 2000-12-24   

论文

  • 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和高原东部"96.1"暴雪成因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 邓远平;程麟生;张小玲
  • 2000 Vol. 19 (4): 401-413. 
  • 摘要 ( ) PDF (539KB) ( )
  • 对"96.1"高原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的天气学成因分析指出,欧洲阻高崩溃,里海-咸海横槽转竖,槽后向南入侵青藏高原的干冷偏北气流与槽前来自孟加拉湾和中印半岛向北不断推进的强劲西南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交汇而形成、发展并持续的切变线,是产生高原暴雪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通过将冰相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和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引入MM4而发展的中尺度模式模拟系统,在采用常规观测资料的条件下,基本上成功地模拟出了"96.1"高原暴雪中尺度切变线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结构。结果表明,发展和改进的该中尺度模式模拟系统可用于青藏高原复杂地形和下垫面上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及结构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流场及诸物理场时空演变揭示:流场辐合线与暴雪切变线时空演变一致表明,流场对高原中尺度系统的表征有本质上的重要性;散度场和涡度场相互耦合是暴雪切变线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和持续是水汽凝结和冻结成雪的必要条件;湿对流不稳定为暴雪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辐合带、涡度带、上升运动区和深厚湿舌的迭置是产生暴雪的强耦合结构。模拟的暴雪带和降水量与观测分析大体一致,表明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基本上是合理的。
  • 青藏高原冬、夏季月平均气温及异常分布研究
  • 李生辰;唐红玉;马元仓;张吉农
  • 2000 Vol. 19 (4): 520-529. 
  • 摘要 ( ) PDF (381KB) ( )
  • 利用西藏(15个测站)、青海(38个测站)冬季和夏季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EOF、REOF方法,得到了青藏高原冬、夏季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场与冬季气温场前10个RPC的累积方差贡献均在90%以上,表明青藏高原的气温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都具有收敛速度快的特点。经旋转后按方差贡献的大小将青藏高原冬季气温异常敏感区分为北部型、东南部型、边缘型、中部型和西部型。夏季分为东北型、东部型、南部型、柴达木型和西部型。青藏高原气温异常的分布不仅受到地形、地貌及海拔高度的影响,而且受到天气系统的影响。其中,冬季西风带气流的南北分支、冷空气的活动,夏季地面热低压、高原切变涡、印度西南季风和柴达木低涡对高原气温异常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时间趋势来看,80年代后青藏高原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主要在高原的东北部、南部和西部亦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