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21卷 第2期 2002-04-28   

论文

  • 祁连山林区大气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 常学向;赵爱芬;王金叶;常宗强;金博文
  • 2002 Vol. 21 (2): 274-280. 
  • 摘要 ( ) PDF (1039KB) ( )
  • 通过对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定位站1975-2000年的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再分配分析,建立了祁连山寺大隆林区降水与温度、降水与湿度、林冠截留的关系式。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3.5 mm,年变幅在326.4~539.7 mm之间;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70%;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年降水量平均递增4.55%。林区温度和湿度均与降水有较好的拟合关系。青海云杉林与祁连圆柏林林冠对大气降水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37.5%、31.7%,灌木林的截留率平均高达66.5%。青海云杉林林冠层平均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当降雨量为18.67 mm时,林冠截留量达到最大,为14.72 mm;青海云杉树干径流量占降水量的0.51%;当降雨量超过12.0 mm时,才开始产生树干径流。青海云杉林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量随降雨量级增加而增大,截留率则随降雨量减小而增大,枯枝落叶层所具有的截留降雨和调蓄降雨作用使祁连山林区基本不发生地表径流。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林区对水源涵养和水流出山的时间调控有重要意义。
  • 合肥地区地闪特征
  • 祝宝友;陶善昌;刘亦风
  • 2002 Vol. 21 (2): 296-302. 
  • 摘要 ( ) PDF (1536KB) ( )
  • 根据观测资料,分析了利用闪电辐射场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到的合肥地区地闪回击特征。结果表明,每次地闪回击数频率分布并不表现为简单的指数衰减特征,回击数在5次以下的各回击数出现频率几乎相当,单次回击地闪的比重只有约15%。平均地闪回击数为4.2次,观测到的最大回击数为16次。地闪回击归一化电场强度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169例首次回击平均电场强度为9.3 V·m -1(归一化到100 km,下同),485例继后回击的平均电场强度只有4.5 V·m -1。480例继后回击与首次回击场强之比平均为0.6,有18%地闪过程至少有一次比首次回击强的继后回击。相邻两次回击间隔时间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观测到的最短回击间隔为1.6 ms,约30%的回击间隔>100 ms,在40~100 ms之间的回击间隔比重约为50%。回击间隔时间与间隔前后回击相对强弱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变化趋势,当两次回击间隔在40 ms以下时总是以‘前强后弱’的回击组合占主导地位,相反,当回击间隔时间增加到>100 ms时,约55%的回击间隔表现为‘前弱后强’的回击组合。

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