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13卷 第1期 1994-03-24
论文
- 大气中局地阻高和偶极子阻塞的动力学特征
- 罗德海
- 1994 Vol. 13 (1): 1-13.
- 摘要 ( ) PDF (451KB) ( )
- 在局地阻塞形成前期的原地一般有比较弱的高压脊存在,在这个高压脊上可以逐渐形成局地阻塞高压或偶极子阻塞。本文将局地阻塞形成前期的弱高压脊环流看成是具有反气旋式切变的带状基本西风,在此基础上用Rosby孤立波理论研究了局地阻高和偶极子阻塞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区别,得到了一些结果。
- 土壤传导-对流热通量计算的初步结果
- 范新岗;汤懋苍
- 1994 Vol. 13 (1): 14-19.
- 摘要 ( ) PDF (221KB) ( )
- 本文利用气象站的地温资料,设计了一种同时考虑传导、对流两种传热方式时的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计算了土壤中的传导热通量、对流热通量及总热通量。发现对流热通量与传导热通量具有同样的量级,均为10 1-10 2 mW/m 2。另外还初步分析了三种热通量结果与地震的关系,单站热通量序列表明地震前地热能量是持续累积的。
- 不同地形和下垫面对冬季地中海气旋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
- 程麟生;彭新东;丑纪范
- 1994 Vol. 13 (1): 20-27.
- 摘要 ( ) PDF (315KB) ( )
-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一个冬季地中海气旋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研究。控制试验和对比试验结果指出,阿尔卑斯山背风坡是气旋的有利生成地;但阿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的存在与否,对冬季地中海气旋发展的影响不大。下垫面替代试验结果指出,冬季地中海作为一个非绝热加热源,对其气旋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以陆面或沙漠代替地中海面时,则气旋的发展显著减弱。地形替代试验结果指出,当青藏高原移到地中海西部,并且二者配合适当时,则会加强冬季地中海气旋的发展。
- 梅雨锋次天气尺度涡旋旋转风和辐散风动能收支
- 汪钟兴;刘勇
- 1994 Vol. 13 (1): 28-34.
- 摘要 ( ) PDF (363KB) ( )
- 本文选取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梅雨锋上移动性次天气尺度涡旋引起的长江中下游特大暴雨为实例,采用准拉格朗日球坐标系的旋转风和辐散风动能方程,计算得到次天气尺度涡旋发展和成熟两个阶段对流层各层旋转风动能和辐散风动能的收支特征为:在对流层高层(100-400hPa)两个阶段的旋转风动能源汇相同,辐散风动能源汇有异,即水平动能通量项和"摩擦"项符号相反;在中层(400-700hPa)则辐散风动能源汇相同,旋转风动能源汇有异,即动能制造项和"摩擦"项符号相反;在低层(700-1000hPa)辐散风动能和旋转风动能的主要源汇均相同,尤其是动能转换过程更加剧烈,从而决定整层由辐散风动能向旋转风动能的转换。
- 近40年台湾大震与大陆旱涝的相关分析
- 汤懋苍;张建;杨良
- 1994 Vol. 13 (1): 35-43.
- 摘要 ( ) PDF (366KB) ( )
- 凡台湾海域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当年,我国东南方则为大范围干旱少雨年;我国北方的旱涝情况则与东亚内陆强震有关,将其分为三个型,它们分别对应华北涝、北方旱和江淮涝。本文还讨论了台湾大震与大陆旱涝紧密相关的可能原因。
- 基于神经网络B-P算法的雹云识别模型及其效果检验
- 李祚泳;邓新民;张辉军
- 1994 Vol. 13 (1): 44-49.
- 摘要 ( ) PDF (209KB) ( )
- 本文根据成都、内江和泸州等地的雷达回波和部分探空资料,应用神经网络B-P算法建立了不同地区的3参数和4参数雹云识别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得到较高的拟合率和预报准确率,而且由于B-P网络具有自组织、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大气中低频重力波指数与西南低涡发展及其暴雨的关系
- 马振锋
- 1994 Vol. 13 (1): 50-56.
- 摘要 ( ) PDF (244KB) ( )
- 采用低频重力波指数法,对西南低涡发展演变及其暴雨强度、落区进行了诊断分析和预测。结果指出:(1)低频重力波指数 C p *, C i *对西南低涡的发展及其暴雨强度、落区都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其预见期可达24小时以上;(2)低频重力波指数随时间变化与西南低涡发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低频重力波指数的大小与西南低涡暴雨强度相联系;(4)西南低涡暴雨落区通常发生在 C p *, C i *指数的最大负值区内和 C p *等值线梯度最大的区域。
- 青藏高原地区云对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Ⅰ.综合分析
- 王可丽;钟强;侯萍
- 1994 Vol. 13 (1): 57-64.
- 摘要 ( ) PDF (285KB) ( )
-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观测试验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有效辐射时空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地面有效辐射与云层覆盖率和云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云是影响地面有效辐射变化的重要因子;地面有效辐射是云层覆盖率的二次函数,函数形式为二次三项式;地面有效辐射对云状变化的响应是非常明显的,中云(As)对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低云(Cb、Sc)。高云(Ci)对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小。
- 制约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长诸因子初探
- 纪忠萍;汤懋苍
- 1994 Vol. 13 (1): 65-74.
- 摘要 ( ) PDF (362KB) ( )
- 本文利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年物质平衡资料和天山大西沟及其周围台站温度与降水、乌鲁木齐地温、地球自转、ElNino、天山南北地震等资料,讨论了该冰川物质平衡与诸因子变化的关系:地球自转的减慢、ElNino的出现、南天山地震的发生与正的物质平衡相一致;以大西沟站为基点,计算其温度、降水与周围台站的相关系数,发现大西沟与三大盆地的相关性不好,特别是降水表现为负相关,因此不能用盆地测站的资料来推断天山深处的气候变化。
-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强对流天气过程湍流通量输送的某些特征
- 曲绍厚;林锡贵
- 1994 Vol. 13 (1): 75-83.
- 摘要 ( ) PDF (262KB) ( )
- 本文根据"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在TOGA-COARE②强化观测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定点(2°15'S,158°00'E)连续观测的大气、海洋资料,利用考虑风速和大气层结影响的整体输送动力学公式,计算给出了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动量、感热和潜热等湍流通量垂直交换和水平输送的一些特性,并与该海域其它天气过程湍流通量交换和输送的特性作了比较。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更接近实际的曳力系数、感热交换系数和潜热交换系数的计算方法。
- 辐射通量密度和加热率的计算结果对垂直分层的敏感性
- 魏丽;钟强;侯萍
- 1994 Vol. 13 (1): 84-93.
- 摘要 ( ) PDF (346KB) ( )
- 本文利用一个一维辐射传输模式,分析了模式垂直分层对辐射通量密度和加热率计算结果的影响,以示在辐射计算方案的应用中选择合理的垂直分层的必要性。结果表明:长波辐射通量和加热率对垂直分层的改变反映敏感;辐射通量最大偏差出现在对流层中层,以中纬度模式大气为例,其值为14 W/m 2(相对偏差6%);长波冷却率的偏差在低层比较明显,最大可达1.0℃/day;在高原地区,垂直分层对近地层加热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偏差最大可达2.8℃/day,甚至会出现符号上的差别。
学术讨论
- 大气中水汽的热扩散效应
- 张学文
- 1994 Vol. 13 (1): 94-101.
- 摘要 ( ) PDF (276KB) ( )
- 本文指出:未饱和水汽在铅直方向的分布严重偏离关于水汽的静力学方程;对平均大气而言,比湿的对数与气压的对数在铅直方向上存在着良好的直线关系。上述事实可以通过引入物理学揭示的热扩散机制予以定量说明。热扩散效应是使空气中的水汽向热的一侧运动;承认水汽的热扩散效应有助于说明锋面附近和台风的降水水汽来源,也要求审定大气中原来的水汽环流图像。
- 大气垂直运动方程若干问题讨论
- 任振球;牛涛
- 1994 Vol. 13 (1): 102-105.
- 摘要 ( ) PDF (149KB) ( )
- 本文对大气垂直运动方程的尺度分析和小量可否忽略重新进行了讨论。认为如同存在水平地转平衡一样,在大气垂直方向应当存在垂直地转平衡。并提出在大气垂直方向可能存在更高阶平衡:一级平衡为静力平衡,二级平衡为静力偏差和垂直柯氏力的垂直地转平衡,可能还存在第三级平衡,即垂直地转偏差和重力异常的平衡。最后,重力异常偏差的量级有可能与大气行星波垂直加速度和引潮力垂直分量已处于同一量级。
仪器研制
- 倒置式大气平均电场仪
- 肖正华;惠世德;肖庆复;张晓燕
- 1994 Vol. 13 (1): 106-112.
- 摘要 ( ) PDF (204KB) ( )
- 倒置式大气平均电场仪是为雷电预警系统地面电场仪组网而研制的。要求能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工作、功耗小、单极性输出和有遥控输入端。本文叙述了仪器的技术要求,感应器结构,并介绍了线路工作原理和电路特点。最后简述了仪器的标定及环境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