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iu Y M, Bao Q, Duan A M,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the impac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climate in China[J]. Adv Atmos Sci, 2007, 24(6): 1060-1076.
[2]Luo H, Yanai M.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d heat source over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reas during the early summer of 1979, part II: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J]. Mon Wea Rev, 1984, 112: 966-989.
[3]赵平, 陈隆勋.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J]. 中国科学(D辑), 2001, 31(4): 327-332.
[4]李国平. 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94-101.
[5]宇婧婧, 刘屹岷, 吴国雄. 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I: 气候平均[J]. 气象学报, 2011, 69(1): 79-88.
[6]Zhao P, Chen L X.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relation to circulation[J]. Adv Atmos Sci, 2001, 18(1): 106-116.
[7]Zhang B, Chen L X, Zhou X J, et al. Effects of the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quasi 4-year oscillation of ocean-atmospheric-land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9, 15(1): 20-27.
[8]徐淑英, 高由禧. 西藏高原的季风现象[J]. 地理学报, 1962, 28(2): 111-123.
[9]汤愁苍, 沈志宝, 陈有虞. 高原季风的平均气候特征[J]. 地理学报, 1979, 34(1): 33-42.
[10]汤懋苍, 梁娟, 邵明镜, 等. 高原季风年际变化的初步分析[J]. 高原气象, 1984, 3(3): 76-82.
[11]齐冬梅, 李跃清, 白莹莹, 等. 高原夏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 29(4): 1-9.
[12]田俊, 马振峰, 范广洲, 等. 新的高原季风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系[J]. 气象科技, 2010, 30(3): 308-315.
[13]陈少勇, 林纾, 王劲松, 等. 中国西部雨季特征及高原季风对其影响的研究[J]. 中国沙漠, 2011, 31(3): 765-773.
[14]白虎志, 谢金南, 李栋梁. 近40年青藏高原季风变化的主要特征[J]. 高原气象, 2001, 20(1): 22-27.
[15]白虎志, 马振锋, 董文杰. 青藏高原地区季风特征及与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J].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4): 484-491.
[16]徐丽娇, 李栋梁, 胡泽勇.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高原季风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10, 29(5): 1094-1101.
[17]马振锋, 高文良. 青藏高原季风年际变化与长江上游气候变化的联系[J]. 高原气象, 2003, 22(增刊1): 8-16.
[18]张晶晶, 陈爽, 赵昕奕. 近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4): 1-6.
[19]李登文, 乔琪, 魏涛. 2008年初我国南方冻雨雪天气环流及垂直结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5): 1140-1148.
[20]辜旭赞. 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雨雪过程的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1): 150-157.
[21]马宁, 李跃凤, 琚建华. 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季节内振荡特征[J]. 高原气象, 2011, 30(2): 318-327.
[22]易明建, 陈月娟, 周任君, 等.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与平流层极涡异常的等熵位涡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4): 880-888.
[23]黎惠金, 李江南, 肖辉, 等. 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等熵位涡分析[J]. 高原气象, 2010, 29(5): 1196 -1207.
[24]马振锋, 彭骏, 高文良, 等.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J]. 高原气象, 2006, 25(4): 633-642.
[25]尹文有, 田文寿, 琚建华. 西南地区不同地形台阶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6): 429-435.
[26]丁一汇, 戴晓苏. 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 气象, 1994, 20(12): 19-26.
[27]齐冬梅, 李跃清. 高原季风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科学意义[J]. 干旱气象, 2007, 25(4): 74-79.
[28]徐裕华. 西南气候[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17-77.
[29]秦剑, 琚建华, 解明恩, 等. 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7: 51-92.
[30]陈宗瑜. 云南气候总论[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9-35.
[31]班军梅, 缪启龙, 李雄. 西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3): 346-351.
[32]蒋兴文, 李跃清. 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地理学报, 2010, 65(11): 1325-1335.
[33]华明. 青藏高原热状况对夏季西南地区气候影响的分析及模拟[J]. 高原气象, 2003, 22(增刊1): 152-156.
[34]Jiang X W, Li Y Q.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inte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J]. J Geography Sci, 2011, 21(2): 250-262.
[35]李永华. 重庆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成因及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试验[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4: 1-81.
[36]刘毅. 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海、气背景场[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4: 47-50.
[37]唐红玉, 李锡福, 李栋梁. 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多、少年中低层环流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2014, 33(5): 1190-1196,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25.
[38]李栋梁.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06, 25(6): 975-982.
[39]李瑞青, 吕世华, 韩博, 等. 青藏高原东部三种再分析资料与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6): 1488-1502.
[40]吴洪宝, 吴蕾. 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1-48.
[41]李栋梁, 谢金南, 王蕾. 等.甘肃河东年降水量的周期变化[J]. 高原气象, 2000, 19(3): 295-302.
[42]丁一汇. 高等天气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499.
[43]季国良, 姚兰昌, 袁福茂, 等. 1982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特征[J]. 中国科学(B辑), 1986, 37(2): 214-224.
[44]冯松, 汤懋苍, 王冬梅. 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J]. 科学通报, 1998, 43(6): 633-636.
[45]潘保田, 李吉均. 青藏高原: 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 1996, 32(1): 108-115.
[46]封国林, 侯威, 支蓉, 等. 极端气候事件的检测、诊断与可预测性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3.
[47]杨绚, 李栋梁.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对东亚季风和高原加热场的响应[J]. 高原气象, 2009, 28(4): 731-737.
[48]曲巧娜, 李栋梁, 熊海星, 等. 冬季中东急流对中国西南地区覆冰形成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12, 36(1): 195-203.
[49]姚慧茹, 李栋梁. 亚洲急流与冬季风的关系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 气象学报, 2013, 71(3): 429-439.
[50]曲巧娜, 李栋梁, 杨绚, 等. 我国西南地区电线覆冰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3): 641-650.
[51]邵鹏程, 李栋梁. 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分类和比较[J]. 气象科学, 2012, 32(2): 226-235.
[52]晏红明, 段玮, 肖子牛. 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夏季气候变化[J].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4): 36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