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论文
- 青藏高原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
- 田红瑛;田文寿;雒佳丽;张杰;杨琴-;黄倩
- 2014 Vol. 33 (1): 1-13.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74
- 摘要 ( ) PDF (1293KB) ( )
- 利用20052008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微波临边探测器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 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re Infrared Sounder)、 ECMWF的ERAInterim资料, 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NOAA HYSPLIT (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轨迹模式资料, 讨论了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的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及高原上空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物质交换。结果表明, 34月高原南侧对流层顶附近100 hPa存在一个水汽低值带, 而7-8月和9-10月此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水汽高值区。3-4月夏季风未发展之前, 受高原大地形抬升和西风气流的影响, 高原以南地区存在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物质交换, 而215 hPa的高原中部地区(80°E-90°E)则由于空气的下沉运动将上层的干空气向下输送而出现一个水汽低值中心。7-8月, 受印度夏季风和高原上空反气旋式环流的影响, 高原上空有明显的水汽穿过对流层顶向平流层输送, 反气旋环流中心的水汽经过2~4天的上升过程可以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高原及其以东、 以西地区的水汽在对流层顶附近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100 hPa三个不同区域的水汽在3月达到最低。
- GRAPES_Meso模式对2011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区域的预报检验
- 张利红;何光碧
- 2014 Vol. 33 (1): 14-25.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75
- 摘要 ( ) PDF (977KB) ( )
- 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地区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是天气预报模式预报的难点。为了了解新版GRAPES_Meso模式在该区域的预报性能, 利用统计方法对比了GRAPES_Meso模式新版(V3.1模式)与旧版(V2.5模式)在2011年夏季(6-8月)预报结果, 还对比了V3.1模式在高、 中、 低三种地形高度的预报差异, 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同化系统升级后, 各要素的误差明显减小, 初始场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尤其在对流层中高层, 各要素的改善幅度依次为相对湿度>纬向风>经向风>位势高度>温度; (2)对于降水预报, 无论是6 h还是24 h累加降水, V3.1模式的TS评分都高于V2.5模式, 尤其是大雨和暴雨预报, V3.1模式能明显减小漏报率、 提高日平均降水准确率, 但对空报率和云南以西的虚假降水改善不明显; (3)V3.1模式预报的位势高度、 温度、 风场和相对湿度误差垂直分布廓线与V2.5模式的不同, V3.1模式可以改进整层的经向风、 纬向风和相对湿度、 对流层中高层的位势高度、 500 hPa以下的温度, 但位势高度误差增长速度大于V2.5模式, 对流层中低层的南风预报偏强, 500 hPa以上相对湿度误差仍很大; (4)V3.1模式在不同地形高度的预报结果对比发现, 除700 hPa的位势高度和温度外, 三种地形高度的各要素误差都是在初始时刻差异最小, 随着预报时长增长, 误差差异不断增大, 这表明V3.1模式各要素的误差增长受地形影响明显。
- 基于ASD统计降尺度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 刘文丰;徐宗学;李发鹏-;苏龙强
- 2014 Vol. 33 (1): 26-36.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76
- 摘要 ( ) PDF (931KB) ( )
- 青藏高原对东亚、 南亚甚至全球的气候和水文循环有重要影响, 模拟和分析青藏高原未来气候状况对研究东南亚区域生态、 气候、 水资源格局与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SD统计降尺度方法, 对MIROC3.2_medres模式输出的降水和气温进行降尺度, 并与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46-2065年与2081-2100年三种情景下的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ASD统计降尺度模型可以较好地将雅鲁藏布江流域GCM大尺度降水和气温数据降尺度到站点尺度, 气温的解释方差都在90%以上, 降水的解释方差也达到12%~27%; 雅鲁藏布江流域未来降水年际变化不明显, 年变化趋势多数小于5%; 降水年内分配将更加集中, 秋、 冬、 春季的降水减少趋势明显, 最大降幅达55.58%, 夏季降水显著增加, 最大增幅达到30.44%; 雅鲁藏布江流域未来将显著增温, 21世纪中叶增温幅度为1.60~2.12℃, 21世纪末期增温幅度达2.34~3.69℃; 在降水与气温的双重影响下, 流域水资源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峻。
- 1961-2010年西藏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 杨志刚;建军;洪建昌
- 2014 Vol. 33 (1): 37-42.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47
- 摘要 ( ) PDF (655KB) ( )
- 利用1961-2010年西藏自治区2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 采用基于百分位的相对指数法定义极端事件, 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西藏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包括极端降水阈值、 频数、 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以及极端降水强度及频数的线性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 西藏极端降水事件阈值在15.7~36.0 mm之间, 极端降水阈值和强度的高值区均位于西藏南部边缘地区的聂拉木、 沿江中段的日喀则以及东南部的波密和察隅一带; 极端降水事件出现频数在17~108天之间, 主要呈经向分布特征, 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在时间上, 1961-2010年间西藏西部、 北部和东南部极端降水事件出现频数呈减少趋势, 其中西部与东南部频数减小趋势较为明显; 沿雅鲁藏布江一线、 西藏南部和东北部极端降水事件出现频数呈增多趋势; 西藏各地极端降水事件频数存在准3年周期, 西部和南部一线还存在准8年周期。
-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 常军-;王永光;赵宇;李凤秀-
- 2014 Vol. 33 (1): 43-54.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77
- 摘要 ( ) PDF (9955KB) ( )
- 利用1961-2010年黄河流域143个测站降水量和雨日资料, 分析了黄河流域年、 季降水和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和年雨日空间分布特征均呈北少南多。(2)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变化趋势相一致, 二者均呈减少趋势, 年降水量负趋势的测站数达81.8%, 年雨日负趋势达88.8%, 即年雨日较年降水的减少趋势更显著。(3)在季节变化方面, 除冬季外, 春、 夏和秋季的降水量和雨日都是负趋势, 特别是秋季减少最显著。四季降水量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的负趋势站数从多到少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 雨日则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4)流域年降水和年雨日一致突变点为1985-1986年, 其降水量及雨日减少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 1986年以前黄河流域降水和雨日偏多是由于季风较强, 使水汽得到有效输送和河套西北部的风向辐合造成的, 而突变后降水和雨日减少与季风偏弱、 缺乏有效的水汽输送和蒙古至河套的反气旋环流有关。
- 农田和草地下垫面上附加阻尼kB-1变化特征的分析
- 鞠英芹-;徐自为;刘绍民;卢俐;徐同仁;刘寿东
- 2014 Vol. 33 (1): 55-65.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15
- 摘要 ( ) PDF (691KB) ( )
- 利用2010年阿柔站(草地)和馆陶站(农田)的观测资料, 运用阻尼法估算不同下垫面的热传输附加阻尼(kB-1), 分析日变化特征, 探讨用一个固定kB-1值来估算感热通量, 最后将估算值与M_1958、M_1963、M_1982、M_1989、M_1998、M_2002和M_2007七种参数化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在不同下垫面上, kB-1变化明显。除玉米下垫面、 玉米和裸地混合下垫面外, 其余下垫面kB-1均有抛物线型日变化, 与地气温差具有相关性。在植被下垫面, 可用中值或均值的kB-1计算感热通量。将不同参数化方案计算的感热通量与观测值之间进行比较发现, 在裸地下垫面, 与观测值最接近的参数化方案是M_1998方案; 在混合地表则为M_1958, M_1963和M_2007方案。
- 西北干旱区绿洲—戈壁资料同化数据集的建立与分析
- 文小航-;吕世华;董文杰;奥银焕
- 2014 Vol. 33 (1): 66-79.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73
- 摘要 ( ) PDF (1115KB) ( )
-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共同开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模式3.1版本, 结合地球观测系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反演的下垫面土地利用/植被类型资料, 并同化2008年夏季金塔绿洲野外观测试验所取得的气象资料, 对绿洲系统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进行模拟, 最终生成金塔高分辨率资料同化再分析数据集。此数据集包括黑河流域金塔绿洲2008年68月逐时水平分辨率1 km的土地利用类型、 19层风温湿压、 4层土壤温湿度以及地表植被覆盖、 辐射分量、 热通量等资料。同时, 利用金塔绿洲观测期内的地表气压、 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实测值对该数据集进行初步验证, 并分析了绿洲—戈壁系统的“冷湿岛效应”、 平均大气环流特征和空气温湿度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绿洲和戈壁下垫面的热力差异明显, 绿洲和戈壁平均地表温度白天和夜间分别相差21℃和3℃; 10 cm土壤温度白天最大相差17℃, 并且绿洲比戈壁滞后3 h达到峰值; 戈壁相对湿度比绿洲平均约低11%; 白天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影响高度平均可达2000 m和1500 m; 夜间绿洲的近地层500 m以下则表现出弱的“冷岛效应”; 夜间绿洲上空的平均垂直气流为上升气流, 白天出现大范围下沉气流, 平均最大下沉气流速度可达-0.3 m·s-1。
- 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参数化方案
- 陈继伟-;左洪超;王颖;任鹏程;万维东;董龙翔;王晓霞
- 2014 Vol. 33 (1): 80-88.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68
- 摘要 ( ) PDF (608KB) ( )
- 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中仪器平行对比观测试验数据, 首先详细地分析了三套不同型号辐射仪器(CNR4,Kipp&Zonen; PSP, Eppley; MS102,EKO)在荒漠均匀下垫面彼此之间观测辐射的差异; 然后结合基本观测试验中西沙漠、 东沙漠和农田站的晴天观测资料, 基于乘法和加法关系分离影响因子的方法发展了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参数化方案, 并检验了两种分离方法的普适性; 最后对所发展的参数化方案与已有参数化方案在西沙漠、 东沙漠及农田下垫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1) CNR4与PSP和MS102观测辐射数据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彼此之间观测短波辐射差异在6%以内, 长波辐射差异在2%以内, 净辐射差异在10%以内; CNR4与PSP观测值较接近, 差异在5%以内, 而CNR4与MS102观测值相差较大, 差异在10%以内。(2) 乘法关系分离影响因子方法的普适性较好。(3) 与已有参数化方案相比, 本文所发展的参数化方案能更加合理地刻画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关系。
-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
- 李德帅-;王金艳;王式功;李振朝;尚可政;史晋森
- 2014 Vol. 33 (1): 89-96.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78
- 摘要 ( ) PDF (607KB) ( )
- 利用2010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全年的观测数据, 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年变化及其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呈冬半年高、 夏半年低的特点, 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1, 高于绿洲地区, 低于半干旱农田区; 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明显受天气条件的影响: 晴天时呈早晚高、 中午低的特征, 阴天时日变化很小; 降雨后地表反照率先降后升, 而降雪后则先升后降; 沙尘天气过程中, 地表反照率比晴天有所增加。晴天时地表反照率还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 即相同太阳高度角时, 上午地表反照率大于下午, 这种差异与浅层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春季南支槽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 张永莉;范广洲;周定文;向卫国;谢清霞;王霄;赖欣
- 2014 Vol. 33 (1): 97-105.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79
- 摘要 ( ) PDF (952KB) ( )
-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07年4月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量资料, 采用小波分析、 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 定义了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和东、 西位置指数, 讨论了近60年两个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同期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季南支槽总体呈强度减弱、 位置逐渐西移的趋势。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值越小(大), 则南支槽越强(弱); 春季南支槽位置指数值越大(小), 则南支槽位置越偏东(西), 出现长江中游及其以南部分地区降水越多(少), 而西南的部分地区降水越少(多)的现象。另外, 对两个指数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表明, 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与环流的关系比较显著, 能够合理地给出中国降水差异的原因。
- 2010年9-10月云南连阴雨发生的事实和成因分析
- 周建琴;晏红明;郑建萌;黄玮;秦香婷
- 2014 Vol. 33 (1): 106-115.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69
- 摘要 ( ) PDF (1119KB) ( )
- 2010年云南发生了一次近10年来比较严重的秋季连阴雨天气。利用云南12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这次连阴雨天气发生的成因和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 云南的秋季连阴雨天气与500 hPa上乌拉尔山地区脊前的低槽或东亚大槽的加深南压、 孟加拉湾低压槽偏强以及活跃的西南暖湿气流有密切联系, 在云南地区的大气异常状态表现出明显的湿度增加、 上升运动加强的特征。另外, 还进一步表明850 hPa经向风15~25天低频振荡在云南秋季连阴雨明显年和不明显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连阴雨明显年, 850 hPa经向风主要由南半球低纬地区向北半球20°N-30°N传播, 这表明当南半球低频扰动能量较强、 季风南退较晚时, 有低频振动能量传输到北半球低纬度, 有利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的水汽向北半球低纬度地区输送; 连阴雨不明显年则相反。
- 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西南低涡持续性暴雨的诊断分析
- 胡祖恒;李国平;官昌贵;王红丽
- 2014 Vol. 33 (1): 116-129.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02
- 摘要 ( ) PDF (1460KB) ( )
- 利用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 FY2E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 对2010年7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西南低涡及伴随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500 hPa高空槽、 700 hPa中尺度切变线和暖湿气流为MCS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地面降水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MCS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原因; 暴雨中心集中在TBB冷云区或边缘梯度密集带。在西南低涡发展过程中, MCS有利于激发上升气流, 中低层的上升气流和正涡度配合利于热量和水汽垂直输送, 高层的辐散进一步促使MCS的发展。水平涡度平流和涡度垂直输送项的配置影响上升气流和涡旋系统的发展, MCS对西南低涡的移动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无MCS伴随发展时, 对流活动对热量和水汽的输送能力迥异。
- 云南冬季降水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 陶云;黄玮;郑建萌;邢冬;何华;何群
- 2014 Vol. 33 (1): 130-139.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80
- 摘要 ( ) PDF (903KB) ( )
-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 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面温度(SST)资料, 分析了云南冬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 (1)云南冬季降水第一模态表现为一致性变化模态, 方差贡献为53%, 具有显著的准5年周期, 该模态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第二模态表现为滇中及以东、 以南与滇西及滇西北地区反位相振荡模态, 方差贡献为13.4%, 具有显著的准3年周期, 也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云南冬季降水与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当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少)时, 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偏高(低), 近地面冷高压活动频繁(偏少), 冷空气易(不易)南下影响云南; 500 hPa高度场上, 中高纬度贝加尔湖附近高度场偏高(低), 该处的脊强(弱), 有(不)利于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 同时, 中低纬度在孟加拉湾北部高度场偏低(高), 南支槽偏强(弱), 有(不)利于南方暖湿空气向北输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异常水汽输送在云南形成辐合(辐散), 从而造成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4)云南冬季降水与海温异常也存在密切关系。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偏少年, 太平洋海温差异场呈类似El Nino年的分布: 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异常偏高, 而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SST异常偏低。El Nino年冬季降水以偏多为主; 而La Nina 年, 则以偏少为主。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云南冬季降水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报意义。(5)北极涛动(AO)与云南冬季降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当AO为正(负)位相时, 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少)。同时, AO与云南冬季降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ENSO事件的制约, 在ENSO暖位相时, 冬季AO与云南冬季降水密切相关, 而在ENSO冷位相时两者间几乎没有联系。
- 引发重庆中西部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分析
- 翟丹华|刘德|李强|王中
- 2014 Vol. 33 (1): 140-147.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81
- 摘要 ( ) PDF (922KB) ( )
- 利用1980-2008年探空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 对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 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是在高空急流、 高空槽、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西南低涡的结构研究表明, 高层以散度辐散为主, 700 hPa附近为气旋性旋转, 800 hPa及以下以辐合为主, 且700 hPa正涡度中心南侧由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抽吸的共同作用造成的上升运动更显著, 这一区域恰恰对应暴雨落区。分析v分量发现, 暴雨落区主要位于南北风最大值中心连线附近, 或其连线北侧等值线密集区, 对重庆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分析低空急流和水汽条件表明, 重庆地区充沛的水汽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孟加拉湾是主要水汽源地。
- 一次陕西关中强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 慕建利;李泽椿;谌芸;陈雪珍
- 2014 Vol. 33 (1): 148-161.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49
- 摘要 ( ) PDF (1404KB) ( )
- 应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2007年8月8-9日陕西关中强暴雨过程, 根据模式输出结果对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 发展规律、 形成原因和三维结构, 特别是暴雨过程中3个大暴雨中心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的细微结构包括三维流场、 动力和热力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此次强暴雨过程与一个α中尺度低涡的生成密切相关, 其内部强烈发展的MβCS直接产生了岐山、 礼泉、 高陵3个强暴雨中心的对流降水; MβCS在850, 700和500 hPa上分别表现为辐合(涡旋)系统、 西北—东南向暖式切变线和阶梯槽。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动力强迫是对流层高层暴雨区辐散形成和加强的原因, 动力强迫引起的非地转风是暴雨形成的原因之一; 中空阶梯槽携带的干冷空气从后方流入雨团起到了对流不稳定的加强作用; 低层和地面不同方向的风和风速形成的中尺度辐合以及中尺度西南急流和东南急流触发了强降水的发生, 强降水的发生又激发了中尺度急流扰动, 中尺度急流扰动对暴雨维持和加强起到了反馈作用; 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和关中喇叭口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有助于关中强暴雨的发生和加强。产生3个强暴雨中心的MβCS有不同的流场、 动力、 热力垂直结构: 中低层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的气流流入β中尺度降水云塔, 在不同高度上形成了不同的垂直环流支, 云塔中的上升气流一直伸展到200 hPa(或150 hPa)后向东南、 东北流出; 歧山暴雨中心450 hPa以上为强辐散, 450 hPa以下暴雨中心南侧为弱辐散和辐合、 北侧为辐合和弱辐散, 垂直上升运动先向南、 后向北倾斜直至对流层顶; 相当位温呈双高能中心形成的双重位势不稳定层结结构, 温度则表现为中层两个暖中心、 上下层冷中心的特征; 礼泉和高陵暴雨中心为整层强上升运动柱与强散度柱和正涡度柱耦合, 礼泉上升运动柱存在一个高、 低层冷而中上层暖的特征, 具有类似于地面气压场的鞍形结构, 即中低层不稳定、 中高层稳定、 中层为中性的层结结构; 高陵暴雨中心南缘550 hPa以下是高能量和温度离差锋区, 其上空400 hPa以下为近饱和水汽柱。
- 新疆一次深秋局地短时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 杨霞;李云;赵逸舟;于永波;黄艳
- 2014 Vol. 33 (1): 162-170.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70
- 摘要 ( ) PDF (877KB) ( )
- 利用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 FY2D高分辨率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NCAR每6 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 采用25点平滑算子的尺度分离法, 分析了2011年10月21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下称博州)的一次短历时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发生、 发展机理。结果表明, 博州地区前期温度异常偏高, 为深秋时节出现强对流天气蓄积了较好的热力条件。强降水过程中博州地区上空的中尺度垂直环流圈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中尺度气旋的位置与TBB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其中心与TBB低值中心的移动方向一致。大气层结不稳定对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 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低层水汽的强烈辐合为对流云团和降水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地形在本次强降水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形的抬升和收缩作用使得辐合上升运动加强; 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中尺度低压对本次大暴雨过程具有触发作用。
- Multiquadric方法在中尺度气象资料客观分析中的应用
- 何斌;黄渊;陈亮
- 2014 Vol. 33 (1): 171-178.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82
- 摘要 ( ) PDF (726KB) ( )
- 利用浙江省中尺度自动站的温度资料, 引入已广泛应用于测绘、 地球物理、 地图绘制等领域的Multiquadric插值法, 并与目前气象领域内采用较多的Cressman方法进行比较, 分析两者在不同站点分布和数量下对实况场的逼近程度, 并对Multiquadric中的自由设定参数进行讨论。结果表明, 总体而言, Multiquadric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小于Cressman方法。当站点数为100时, 两者差异达0.3℃; 当站点数>1000时, Multiquadric方法相对Cressman的改进已经<1%, 两者差异非常小。在站点数较少或是站点间隔较大的情况下, Cressman方法较易产生虚假中心, 而Multiquadric方法则更加接近实况。Multiquadric平滑参数λ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低通滤波器, 它将高频波滤去, 留下较大尺度的系统, 同时冷暖空气温度中心的强度随着平滑强度的增加也逐渐减弱。Multiquadric参数c存在一个上限值, 当c大于或小于该值时, 客观分析结果表现出不同的敏感度。
- 近50年中国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的变化特征
- 王遵娅
- 2014 Vol. 33 (1): 179-189.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83
- 摘要 ( ) PDF (709KB) ( )
- 定义了一种大范围持续性冰冻、 雨凇和雾凇天气过程的识别方法, 并基于该方法识别出了1954-2009年中国60个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28个大范围持续性雾凇天气过程和19个大范围持续性雨凇天气过程。雾凇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 而雨凇天气过程集中在江南一带。大范围持续性冰冻、 雨凇、 雾凇天气过程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了突变减少, 在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几乎没有出现该类过程。气候变暖可能是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减少的重要原因。受气温升高影响, 中国冰冻天气过程的持续性减弱、影响范围缩小, 导致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出现的频次减少, 易于出现持续时间更短、 影响范围更小的过程。
- 一次寒潮过程的多种相态降水机理分析
- 张备;尹东屏;孙燕;曾明剑;王易
- 2014 Vol. 33 (1): 190-198.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71
- 摘要 ( ) PDF (991KB) ( )
- 利用气象站观测资料、 NCEP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V3, 从环流形势、 动力机制、 温湿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2月9-11日江苏一次雨、 雪、 冻雨、 冰雹等不同相态的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冻雨和雪的大气层结有明显差异, 冻雨发生时在对流层中低层有融化层, 融化层内温度为1~2℃, 近地面气温低于0℃; 降雪发生时, 整层大气温度都在0℃以下。对流层中低层大量的水汽平流和暖平流是造成冬季对流性天气的主要原因, 冬季产生冰雹的“高架雷暴”位于近地面冷池之上, 冰雹出现前对流层中上层有干空气侵入。WRF-V3模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降雨和冻雨出现时对流层低层都有雨滴存在, 降雪时对流层低层的雨滴消失。
- 梅汛期江淮切变线暴雨与非暴雨演变过程的合成对比分析研究
- 李晓容;张雪蓉;濮梅娟-
- 2014 Vol. 33 (1): 199-209.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74
- 摘要 ( ) PDF (1288KB) ( )
-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梅汛期江淮切变线暴雨类个例与切变线非暴雨类个例演变过程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形成暴雨切变线的演变历程中, 存在南北风加强, 切变线发展, 且西南风急流引起的风速辐合加强了低空辐合。同时江苏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 高低空急流相耦合, 形成了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动力机制, 降水过程中动力结构配置的演变特征十分鲜明。切变线南侧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 水汽输送丰富, 水汽辐合强烈, 这些都有利于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因为动力、 热力条件强度的不同对应不同强度的降水, 区域性大暴雨的动力系统比一般暴雨更深厚, 不稳定条件更强, 水汽输送也更充沛。而切变线非暴雨类中, 高低空风场的配置不利于降水的增强。南北风增强不明显, 切变线不能得到发展, 同时其南侧西南风急流没有建立, 风速辐合较弱。高空急流核远离江苏, 江苏上空的辐散场很弱, 高空辐散、 低空辐合的动力机制未能建立, 动力结构的配置演变特征不明显。切变线南侧的热力不稳定度也不如暴雨类强, 水汽的辐合较弱, 不利于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
- 2011年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前后环流和水汽条件分析
- 王传辉;杨玮;周顺武;胡元海
- 2014 Vol. 33 (1): 210-220.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73
- 摘要 ( ) PDF (1400KB) ( )
- 利用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 对2011年初夏(5-6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前后的降水异常及相应的环流和水汽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旱涝急转前, 中国整个东部均无明显降水; 急转后沿长江以南降水异常偏多, 而长江以北和华南等地降水偏少。旱涝急转前后东北地区的冷涡由偏西移动到偏东,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由偏弱转变为偏强, 脊线由西伸偏南转为东退北抬; 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层先受西北气流控制, 随后在东北冷涡的作用下, 受西北干冷气流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 为洪涝的发生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 高层200 hPa上, 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由急流出口转变为急流入口。在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下, 对流层中层的上升运动明显, 上升速度最大值位于500 hPa附近, 为持续降水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
- C波段偏振雷达几种系统误差标定方法对比分析
- 胡志群;刘黎平;吴林林
- 2014 Vol. 33 (1): 221-231.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34
- 摘要 ( ) PDF (917KB) ( )
- 通过介绍几种标定C波段偏振雷达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水平反射率因子ZH系统误差常用方法的原理, 利用两部相同型号的可移式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POLC)在云南、 安徽等地的观测数据, 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ZDR的标定方法中, 太阳法由于偏振雷达水平与垂直方向两个接收机在较弱的信号下很难保持一致性, 目前实际应用比较困难; 垂直指向法要求雷达天线必须达到90°仰角, 机械上有所制约; 仰角法要求探测到非常均匀的雨区, 在时间与空间上极难满足; 地物引起的ZDR变化, 在统计上无任何规律可循, 因此, 地物法也基本上可以排除应用于实际; 干雪的ZDR并不完全等于0 dB, 并且需要知道0℃层的高度, 0℃层以上满足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条件的数据较少, 并且水凝物相态难以确定为干雪, 因而干雪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微雨滴法理论清晰\, 结论可信, 不需要专门的扫描方式, 能够从正常的体扫观测中得到大量的满足SNR、 ZH等阈值条件的数据, 提供较为准确的ZDR系统误差估计, 因此, 微雨滴法是一种利用气象目标进行ZDR系统误差估计较好的方法。进一步分析ZH标定的自约束法的结果表明, 自约束法能够大致地验证偏振雷达ZH标定是否正确, 但是, 其用于ZH标定时, 对偏振参量数据质量要求较高, 并且约束关系的系数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 一种利用天空辐射计反演大气总水汽量的算法研究
- 胡志远;闭建荣;黄建平;史晋森;刘玉芝
- 2014 Vol. 33 (1): 232-240.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84
- 摘要 ( ) PDF (680KB) ( )
- 传统计算大气总水汽量是利用改进的Langley方法, 通过准确测定传感器的光谱响应函数结合辐射传输方程模拟大气中水汽透射比并反演总水汽量。而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天空辐射计940 nm通道的太阳直接辐射资料反演晴空条件下大气柱总水汽量的算法, 该算法直接根据天空辐射计的观测数据估算了描述大气中水汽透射比的参数(a和b), 而不依赖于光谱响应函数的精确测量; 反演得到的a和b值包含了观测站温度、 气压和湿度垂直廓线的季节变化等信息, 不受模式模拟误差的影响。利用2009年38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天空辐射计资料, 用该算法获得了观测时期内大气总水汽量, 然后利用同期探空资料反演的水汽量验证天空辐射计反演和微波辐射仪观测的水汽量。结果表明, 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水汽总量都是可靠的。天空辐射计与微波辐射仪、 CE318型太阳光度计的反演水汽量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拟合斜率值分别为1.03和1.64, 相关系数均>0.95, 相对误差在2.1%~11.3%范围内。该算法可广泛应用于东亚地区天空辐射计网(SKYNET)对总水汽量的反演。
- 三类沙尘暴过程环流特征和动力结构对比分析
- 姜学恭;云静波
- 2014 Vol. 33 (1): 241-251.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72
- 摘要 ( ) PDF (1586KB) ( )
- 利用地面、 高空气象观测资料、 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冷锋、 蒙古气旋、 高压底部倒槽型3类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 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从大尺度环流特征来看, 冷锋型、 蒙古气旋型均在高纬地区形成尺度较大的槽涡, 槽涡底部出现低槽分离并向南发展, 在中纬度诱发地面冷锋及蒙古气旋, 其差异在于蒙古气旋过程中往往在中纬度对流层中低层形成切断低涡; 蒙古冷高压底部倒槽型过程中, 中高纬度为脊前西北气流, 中纬度蒙古冷高压与向北发展的倒槽在中纬度相遇形成准静止锋, 并在其南侧诱发沙尘暴。从动力、 热力结构来看, 冷锋型、 蒙古气旋型在对流层中低层均呈现典型的斜压结构, 冷锋型过程锋区异常陡立, 700 hPa以下近于垂直, 上升运动呈倾斜形态, 并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高值中心; 蒙古气旋型过程中, 气旋区形成8~10个纬距上升气柱, 贯穿整个对流层; 蒙古冷高压底部倒槽型过程中, 沿经向700 hPa以上形成南北风的明显交汇, 而在其下方形成南侧沙尘区上升、 北侧高压区下沉的垂直正环流。
- 六角形冰晶的94 GHz毫米波后向散射特性的模拟计算分析
- 吴举秀;魏鸣;周杰
- 2014 Vol. 33 (1): 252-260.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03
- 摘要 ( ) PDF (603KB) ( )
- 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DDA), 研究了等效半径Re在0.8 mm范围内的柱状和片状冰晶在不同空间取向、 温度和尺度比时, 对94 GHz雷达发射的水平偏振波产生的后向散射, 并讨论了等效雷达反射率因子Ze随粒子谱中值直径及冰水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温度对后向散射效率的影响较低, 空间取向对后向散射效率的影响与粒子大小和形状有关。当雷达波垂直指向天顶, 在冰晶粒子等效半径Re<0.8 mm时, 水平取向冰晶的后向散射效率比随机取向大, 粒子越偏离球形, 差别基本上越大; 在同一取向时, 粒子越偏离球形, 后向散射效率基本上越大。在一定冰水含量下, 取向、 形状和冰晶谱的形状参数对Ze的影响和粒子谱中值直径有关; 对于垂直指向的雷达, 如果将六角形冰晶等效为等体积球形冰晶, 当粒子较大(0.4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