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第13卷 第2期 1994-06-24   

论文

  • 中蒙地温、降水资料网格化处理及一些初步分析结果
  • 胡泽勇
  • 1994 Vol. 13 (2): 162-168. 
  • 摘要 ( ) PDF (250KB) ( )
  • 本文利用逐步搜索逼近法对已收集到的中国和蒙古的地温、降水资料进行了网格化处理,得到了一套1°×1°地温、降水网格点资料。分别对中国及其100°E以东和以西地区以及蒙古冬季1.6m地温距平与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网格点资料之间的同号率进行了计算,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一方面说明冬季1.6m地温与汛期降水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本文所述方法得到的网格化资料与原始资料有一定的可比性。就冬季1.6m地温与汛期降水的正相关关系而言,中国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好,南方比北方好。我们用地温、降水网格点资料还计算了1.6m地温与汛期降水之间超前(滞后)若干季的多年(1980-1989年)平均同号率,发现当地温超前于降水时,同号率一般大于50%,反之,小于50%。这说明地温是汛期降水的前兆因子之一。而且当1.6m地温超前于汛期降水3季时,两者之间的多年平均同号率最大,也就是说前期秋季1.6m地温距平与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之间的正相关最大,而不是我们以前认为的前期冬季地温与汛期降水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最好,这对提高汛期降水预报的时效有一定的意义。
  • 季平均3.2m地温距平场在汛期预报中的应用
  • 汤懋苍;张建
  • 1994 Vol. 13 (2): 178-187. 
  • 摘要 ( ) PDF (378KB) ( )
  • 10年以内的各种气候变化,除正常年变化外,其余各种变化或因周期太短(如正常日变化、天气周期变化),或因气温振幅太小(如年际变化、月、季变化等),对3.2m地温变化幅度的贡献均在0.05-0.15℃之间,故消除了正常年变化(取距平后的)3.2m地温场( T'3.2)在相当程度上是3.2m以下地热活动的反映,特别是| T'3.2|≥0.5℃的高(低)温中心,基本上是地下热活动的反映。分析了1980年以来逐季的 T'3.2图,发现其高值中心的演变颇有规律:从初生到最强阶段中心位置少动,此时 T'3.2水平梯度较大,强盛阶段一般与本区地震多发时段相连,在减弱和消失阶段表现为水平梯度变小,中心分裂。一个高温中心一般可维持1-5年。处在强盛阶段及稍后一些的高温中心区,当其尺度达到1000km时(用高温区周围的低温轴线的包围区计算),本身可以"制造多雨系统",使得高温区多雨;当尺度小于1000km时,一般只能影响已有的天气气候系统,不一定使高温区多雨。

短论

经验交流